出水文物“讲故事”
沉船及其出水文物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生动、最真实的见证与再现。此次展览项目负责人毛敏介绍道,“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南澳一号”等国内著名沉船悉数展出,还展示了国外的“黑石号”“万历号”等著名沉船。沉船时代跨唐、宋、元、明、清,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图景。
“南海一号”沉船不仅是目前亚洲最大沉船,还创造性地采用整体打捞方案,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创举。“南海一号”系南宋时期沉船遗址,于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船长30.6米、宽约10米,采用密闭隔舱技术,有13个船舱。出水文物包括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宋代名窑产品超过30种。“南海一号”现存放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本次展览展示来自“南海一号”的沉船文物10件,均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石号”沉船展示区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据悉,沉船因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而得名。1998年被德国公司打捞,出水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等文物共计67000多件,陶瓷器占98%以上。“黑石号”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是一艘阿拉伯双桅商船,经推测,“黑石号”应当是从扬州港出发,目的地可能是伊拉克港口城市阿尔巴士拉,在途经勿里洞海域时触礁沉没。本次展览展示来自黑石号的沉船文物12件,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
精品外销瓷亮相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外销瓷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此次展览展示贸易瓷器20种以上,涵盖了从唐直至清代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类,包括唐代的越窑和长沙窑、宋代的景德镇窑和磁灶窑、元代的龙泉窑和元青花、明代的漳州窑和德化窑、清代的广彩瓷和徽章瓷等。
位于展厅中央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展品特别惹人注目,造型高大、端庄秀丽。毛敏介绍道,元代青花瓷的烧造进入成熟期,钴料是从西亚引进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元青花瓷器造型风格独特,装饰纹样也迥异于前朝,属于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制作的外销瓷,主要输往西亚伊斯兰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是反映古代中外贸易繁荣的重要佐证。本次展览中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为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
此次展览以“沉船”为切入点,以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通过文物、高清投影、触摸屏等科技手段,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瓷器贸易、造船技术、西方航海仪器等进行阐释和展示,并延伸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象揭示了古代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联系,表达了此次展览的主旨。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