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懂“他”,其实是读懂了我们自己
朱光
扫一扫请关注 “新民艺评”
  ◆ 朱光

  他能说出所有国家及其首都的名字;能背出7507以内的所有质数;喜欢红色,讨厌黄色和褐色,吃咖喱会用食用色素染成红色再吃;不爱跟人说话,更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梦想是成为宇航员……

  当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站在上汽·文化广场的舞台上,展开调查一条小狗深夜死亡的离奇案件时,他的一举一动令我们想到了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越狱》里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这些天才拥有高智商、低情商,社交障碍,属于特殊人群。

  当热恋中的女孩郑雅弦患上阿尔兹海默症,逐渐失去记忆的时候,在日前上演的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里,她的男友吴智哲不离不弃……

  当城市交响乐团的负责人、指挥家曹鹏的女儿曹小夏,为自闭症儿童张罗开设一个咖啡馆,只为拓展他们的社交圈,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时……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艺术作品,在舞台上、在生活中,真心实意地以情动人,以理晓人。

  英国国家话剧院获得七项劳伦斯·奥利弗奖和五项托尼奖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作者马克·哈登此前名不见经传。当时,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作品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追风筝的人》。2013年,改编成舞台剧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在伦敦形成演出风暴,席卷观众们的热情,因为每一个观众在这部剧里看到自己与克里斯托弗一样的“小怪癖”、“小疑惑”。

  “人们总是让你安静,却不说让你安静多久。”

  “我很难判断人们的表情到底代表着什么,因为他们的变化总是很快!”

  “我一个人去了伦敦,我找到了我的母亲,我很勇敢,我还写了本书。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吧?”

  ……

  这其中也包括为该剧作曲的音乐家阿德里安·萨顿。作为一名古典音乐家,他以现代音乐的方式呈现了克里斯托弗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剧中时常出现电子音乐的刺耳声响。他提及,自己在十几岁少年时,也是一个热爱电脑的“怪胎”,实际上他不仅作了曲,还写了该剧的部分电脑软件程序。

  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说:“我们希望无论是舞台剧的观众,还是小说的读者,都能透过克里斯托弗的眼睛看世界;对他们来说,他不是另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这就是这部剧能够一点一滴渗入人心的道理。克里斯托弗“大胆”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是我们隐隐暗藏,不敢透露的“秘密”。他在追查小狗惠灵顿的意外死亡的过程中,坦诚、直率地向各个邻居打探,结果意外发现自己“过世2年”的母亲,其实是与另一位邻居搬往伦敦同居了。他不太明白人们为何要掩饰各种情感。在被人碰触就会崩溃的个性下,克里斯托弗依然带上自己的小仓鼠,踏上开往伦敦的地铁,准备去与母亲同住。可是,他还惦记着特殊学校里单为他开设的高级证书数学考试:“我是学校里第一个参加这个考试的人。”

  为了让观众也切实感受到他的情绪,动作导演也脑洞大开:“如果他把自己描绘成飘浮在太空中的人,那么他着实将在太空中飘浮。如果帕丁顿车站充满了紧张的互动,那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恐惧。如果克里斯托弗想向我们展示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所以,没有道具布景的舞台,竖起了三面光点墙,拥有872个LED小灯,通过光影变幻,展示伦敦地铁站、学校课堂、家中卧室、社区花园等地点转移;还能成为克里斯托弗的演算草稿纸、遨游太空的背景墙……

  艺术与技术的高度发展,最终还是应该服务于人——服务于每一个可能有着个体差异而在人格上平等的人。中华创世神话中女娲造人时,起先是自己捏泥人,后来为了加速,用枝条沾上泥土甩出泥点——“甩”出来的人可能会不够工整,所以女娲嘱咐其他人要对他们好一点……其实各种性格上的障碍,不过是因为大脑不够成熟或熟过了头,正如孩子或者老人。我们如何善待自己的孩子和老人,就应该如何善待这些所谓的特殊人群。

  能以艺术作品来反映他们的世界、以技术手段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视界,好似在大家的心里架起了桥梁。《小狗离奇深夜事件》里,整个剧场都能听得到的心跳声,仿佛火车轰隆隆般驶过我们心田——大家的心跳声基本相同。这才是这部剧作能够得到褒奖的终极道理。

  大约多年前,台湾导演李宗熹曾经与话剧中心合作了一台“贺岁剧”《守岁》,在一顿年夜饭上,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不停地重新回忆,慢慢牵扯出全家人的往事。剧目十分感人,最近江珊还重新扮演了。可是,在最初,它只算是一部“贺岁剧”,感觉真有点荒诞。

  《小狗离奇深夜事件》有着令人振奋的结尾。克里斯托弗骄傲而自豪地向大家演算一道道数学难题,兴高采烈——那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模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看懂“他”,其实是读懂了我们自己
如果毕加索停于 《捧花篮的小女孩》……
超越时空的哈姆雷特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A21看懂“他”,其实是读懂了我们自己 2018-05-19 2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