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诞辰二百五十周年。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别署曼寿、曼公、种榆道人、夹谷亭长等,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拔贡,官溧阳知事。诗文书画俱精,善画山水、花卉、兰竹。以学古受知于阮元,酷嗜摩崖碑版,其书法入古出新,风骨高骞,篆、隶、行、草均独具个性,其篆刻作品,章法变化极多,用刀英迈爽利、苍茫浑厚,其切刀法比浙派诸前辈更为纯熟丰富,刀痕清晰明快,使浙派篆刻面目为之一新。
日前北京印友徐茶客携来曼生自用两面印一方,嘱补款。此两面印为青田佳石,朱文“阿曼陀室”,白文“连理双桂树楼”,印面2.2厘米见方,高6厘米。二印蜕载入郭有梅《种榆仙馆印谱》、傅节子《花延年室集印》、高时敷《西泠八家印册》等印谱中。“阿曼陀室”钤于多件已见出版的曼生法书中。余赏印毕,欣然择句刻记曰:“此曼生印多见其法书中,后裔散出,若愚先生得之,共十八方,阿曼陀室赫然在焉,印为曼生自用无疑矣,晏方刻记。”此记出自郭若愚先生之文,录跋印面小而简之。
“阿曼陀室”,为曼生所用室名,但也有世俗相传咸以“阿曼陀室”属诸杨彭年。《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中即有此相关论述。有赖文博专家、古文字学家郭若愚先生以实物引证,方有定论。郭先生所著《篆刻史话》中曰:“1956年间,从陈氏后裔流出一些青田石章,散在古玩市场,全无边款。我陆续收集到十八方,计有陈宝成的七方,闲句章三方,斋馆印四方,杂印二方,白玉印二方。陈宝成,字吕卿,号小曼,是陈鸿寿的儿子,这些印大都见郭有梅《种榆仙馆印谱》。可知均系曼生作品,其中阿曼陀室一印,赫然在焉。想不到这重公案,至此大白。”
“阿曼陀室”印享有盛名,是由于其钤在实用器紫砂壶上。陈曼生在溧阳为官时,公余与杨彭年合作,推动壶艺中兴,与同僚撰制壶铭,创意造型,范为茶具,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至今称为“曼生壶”。当然,壶底钤印,犹如封泥,原白文印钤出即为朱文。细审徐茶客藏与壶上所钤两方“阿曼陀室”印,意趣相同,惟“陀”字的左部与“室”字的中部稍异矣。
徐茶客嗜茶、嗜印、崇敬曼生,另藏有曼生所刻“玉壶山房”印,《二陈印则》印谱及多件陈曼生书法。前不久收得陈曼生行书俗语条幅,“才要说睡便睡不着,才要说忘便忘不得”。曼生之趣由此可见!徐茶客戏曰:“睡不着想着曼生,而忘不得的也是曼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