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起公益诉讼画好“圆”
说起上海市消保委的先进事迹,不能不提破除智能手机预装软件“潜规则”的全国首例消费公益诉讼。该案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2015推动中国法制进程十大案例”和国际消联第二十次世界大会的最佳实践案例。
这个案例“起源”于手机像素,一开始消保委只是想看看商家宣传手机像素是否存在夸大。不过,比较试验却发现,智能手机的容量“短斤缺两”,源头为手机里预装的APP——手机生产商按当时的“潜规则”,向APP商家收取费用安装。这些APP不但占用手机容量甚至窃取用户个人信息,还在开机或关机状态中,默默消耗用户流量。
市消保委决定启用公益诉讼程序——尽管公益诉讼当时还只停留在法律规则,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细则;邻近省市当时准备提起的一个公益诉讼进展也不畅。程序启动后消保委即召开了由人大与法制办专家、技术骨干、律师等方面人员参与的一系列论证会。
随即,他们重新采集了20个不同品牌的手机样本,全程录像固定技术测试证据,并选择预装软件数量位居前列的2家手机生产商作为诉讼对象。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记得,提交诉讼请求时,法院原来的案件系统上还没有公益诉讼一项。看到他们的诉求,法院技术部门快速增加了这项。
“这是智慧和技术的结果。”陶爱莲说,由于2家手机生产商中既有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短平快”诉讼中,不但没有引起不必要的非议,有关手机生产商也快速前来沟通、积极整改并致谢,其他手机商也“闻风而动”,实现了预装软件可卸载。后来,工信部还出台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此次公益诉讼,被有关方面认为:重要意义不只是第一起公益诉讼,还画了一个很好的“圆”。
“不断敢于担当”成风格
这起公益诉讼看上去有点偶然,但实际上也有必然因素。
在此之前,为了解决投诉量多而人手不足的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建立了涵盖黄金珠宝、家具、家装、保健等16个行业的专业维权办公室,聘请了140余位专家作为顾问;并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提出了与企业联网解决投诉的机制,让投诉信息即时转至处理机制完善的301家联网企业先行和解;同时也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与市高院建立全覆盖的“消费纠纷巡回审判点”化解消费纠纷。
“市消保委是消费者的娘家人,不断创新思维不断敢于担当,已形成了我们的一种风格。”陶爱莲说。
“我们行的是善事,做的是本分。”虽然受理的投诉案情往往游离在法律边界,“要用六分力甚至九分力破解商家只用三分力就做出的‘局’”,但副秘书长唐健盛已习惯。他透露,单位不鼓励加班,但同仁们“白+黑,5+2”已成工作常态。
在这样的“常态”中,他们发现了房产中介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终结了二手房买卖“首付贷”陷阱;也发现了湿纸巾含致人过敏的防腐剂的秘密,指出了原有标准适用的缺陷;还“叫板”苹果,终结了苹果“降频门”;在空气净化器、儿童食品、奶茶、全屋定制等领域,他们也发现了不足或问题,促进了相关部门改正或出台相应标准……
在这样的“常态”中,他们虽然只有38人,但去年受理了15.6万件投诉,通过“面对面约谈、点对点劝谕、背靠背揭露”等多种方法处理,满意率超过了九成!
而在上海去年底提出打响四大品牌后,市消保委八易其稿于3月12日签发至全系统的实践行动方案。
在这个实践方案中,市消保委表示,将顺应新时代要求,聚焦“上海服务”,当好消费者的“贴心人”;融入新时代潮流,聚焦“上海制造”,当好消费者的“陪伴人”;瞄准新时代愿景,聚焦“上海购物”,当好消费者的“娘家人”;弘扬新时代消费,聚焦“上海文化”,当好消费者的“发言人”。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