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人心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潜质,故称良心,又叫赤子之心。作为人体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良心是动态的、活泼的存在。在恶劣环境中,在残暴力量下,良心可能被压制,被扭曲,而“放其良心”(《告子上》),也就是丧失良心。另一方面,欲望驱使和功利引诱也可能使人丧失良心。所以,孟子一再呼吁,人们应该看到内外两种不利因素,自觉保存良心。存心,起主导作用的是个人的觉悟,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
良心决定了人性之善。良心,善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据此才可以区别于禽兽。人坚守人性,摒除兽性,理所当然。但是,善性会随着“放其良心”而泯灭。因此,在“存其心”的同时,必须“养其性”,好好保护、培育、涵养自己的善性。笼统地说,存心,养性,是一回事。如果单说养性,则是一个更细致、更复杂、更漫长的过程。
存心养性为何?“事天”!存心养性诚然是个人的事,但绝不止于个人。每一个人,对世界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存在。觉悟的人明白这一点,“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贡献一份力量,做出一份成绩。这个过程,用古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事天”。
事,服伺,侍奉。事天是服务于天,遵循天意、天道、天命,尽人力以实现之。犹如执行者按照领导者指令去办事。与西方上帝通过宗教组织——教会传达指令不同,在中国,“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天意、天道、天命都体现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发生的事实。所以,事天就是自觉地顺应大势,把握规律,尊重事实,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份事情。如此看来,事天一点都不神秘莫测。
前文说,“知其性”是给人定性,“知天”是给人定位,那么,“事天”就是给人定向——制定人生方向和目标。一个人心中懂得、确立事天,其精神境界已与天同辉。
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的精神境界由低到高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说:“天地境界(宇宙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种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在此种境界中底人,有完全底高一层底觉解。此即是说,他已完全知性,因其已知天。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梁漱溟先生说:“事天者即合乎宇宙之大流。行与之一致前进之谓也。有人说事天是奉承而不违。诚然这个奉承而不违,就是宋人之所谓敬,亦即戒慎恐惧等是也。违即是二,一有私意即是二。故不落在一毫侥幸心上,又不落在一毫听天安命的心上,乃所以事天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两位大家的话,我们普通读者不一定全懂,但知其大意当无问题。
儒家的“内圣”,是内心以圣人为目标,不断去接近的过程。这也就是孟子倡导的步步推进的尽心、知性、知天、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