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将海试进行到底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海试队乘着英雄的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再次从江阴苏南码头出发,准备冲击7000米级的深度。如果从2002年立项“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算起,到2012年前往太平洋突破7000米大关,整整十个年头了。古人曾有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那么今天就是试试“蛟龙”号能否达到设计要求,也是看看中国人的载人深潜事业能否跃上世界领域的高峰!
所以,有关方面对这次海试异常关注、重视,甚而谨慎得有些苛求了。
就在2011年8月,“蛟龙”号胜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归来之后,对于在2012年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7000米级海试,曾经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有些过去十分支持这个项目的领导者,以及个别学者,认为应该见好就收,找出一些理由反对继续海上试验。说来也不奇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的都是为了工作,只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大相径庭。
2011年11月8日,海试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工作会议,对“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进行了总结,一致认为:“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最终7000米海试打通了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蛟龙”号研制、海试及保障队伍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应该一鼓作气试验下去,达到7000米深度,实现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原定设计目标。
然而,也有个别领导和专家学者,却萌生了“就此打住、见好就收,不必再进行7000米海试”的想法。甚至在庆祝5000米成功的欢迎会上,一边敬酒祝贺,一边悄悄散布差不多的言论:“行了,该踩一踩刹车了……”
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世界海洋平均深度不超过4000米,大部分矿藏和生物存在于这个水深,其他国家的载人深潜器最深在6000米左右。我们试验达到5000米,够用了!再说,越往下潜难度越大、风险也越大,7000米设计应该保留一定安全系数,而且试验经费也难筹措。综合情况来看,没必要再冒风险。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们还专门召开了一个专家会议,邀请技术专家咨询组成员和有关高校、研究院所的学者前来参加论证。会上,主持人首先发言,强调了种种客观理由,试图将“无需再进行7000米海试”的结论灌输下去,甚至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报告,希望大家签字同意。
不料,许多参会人员极不认同这种意见,纷纷当场表态说:“我们的‘蛟龙’号设计就是7000米级的,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深度,不能算成功。如果说安全系数,那是设计师们在设计阶段已经考虑了的因素,已经打足了安全度。应该继续试验下去,这个字我们不能签!”“是啊,通过这几年的海试,已经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试验路子,眼看就要成功了,半途而废太可惜了。再说5000米并没有完全满足需要,只有潜深7000米,才能到达全球99.8%的海底。”
由于多数专家不同意主持者的看法,不愿签字,这次会议不欢而散,可主持者仍然向上级部门做了反映,几乎形成了一种“不必冒险再试”的声音。作为组织实施这个863高科技重大专项的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十分清楚“试验到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知有些人有不同意见后,立即做出反应,向有关部门呼吁应该继续实施7000米级海试,出于公心,据理力争。
除上述理由外,还有重要一条:尽管将来海底科考多在4000米左右,但我们已向国际社会公布了这是“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如果连试验都没做,将没有任何说服力。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我们要一个实打实的试验结果。目前来看,“蛟龙”号海试团队严谨求实,高效运作,效果显著,安全是有保障的。
言之有据,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科学精神考虑,都应该善始善终地完成“蛟龙”号的所有试验项目。有关领导部门经过研讨论证,给予了大力支持,彻底否决了“见好就收、停止试验”的意见,及时发出号令:全力以赴,将海试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