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报以及新媒体报道了一个“蹲着走路”的云南哈尼族女孩的故事。在上海志愿者张志勇等的帮助下,小瑶芬来到上海新华医院接受治疗,命运有望得到改变。6月15日,为了给她筹集医疗费,市慈善基金会专门为她开通了“花儿绽放——蹲着走路的哈尼族姑娘”公益项目,接受社会捐助。
当天下午,我在朋友圈转发了市慈善基金会的这个项目链接,当时已有十多人捐款,捐款额3000多元。第二天上午,一位我曾经报道过的的姐给我发来微信,说她来自四川,知道大山里的孩子的无助,请我代她捐款200元给小瑶芬,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填那个表格。我答应了,点击底部的“立即捐款”,其实需要填写的只有四处:姓名、金额、邮箱和祝福语。我代她捐了200元,并写下了“祝小瑶芬早日站起来”的祝福语。很快,我就收到了附有捐款单号、时间、金额、捐赠意向的信息页面。整个过程仅1分钟左右。
昨天一早,我打开邮箱,又收到了一份写有的姐姓名的大红电子捐赠证书,我马上转给了的姐,她很高兴。
慈善捐赠竟可以如此简单、精准、高效!要知道,20年前可不是这样!记得1997年1月,我采写了抚养孤儿十多年的广西来沪女子蓝金亮的长篇通讯。报道刊出后,当晚就有读者赶来捐款,次日来我们办公室捐款的读者甚至排成了队,还有的小学生送来了一袋钢镚。我收下了一笔一笔捐款,然后手写了一张张“收据”交给捐款人。短短几天就收到了好几万元,我再将沉甸甸的捐款给蓝金亮送去,当然还附上捐款人名单。
这样的事时有发生,我和同事可能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慈善记者”。但报社毕竟不是专门的慈善机构,开不出发票,无法给出捐赠证书。因此,我们慢慢引导爱心人士向慈善基金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
今天,慈善事业也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动动拇指,就可以完成捐赠。不仅仅是便捷,一切更是透明而有保障的,基金会定期向社会公布账目,捐款去向还可跟踪,堪称“阳光慈善”。
再次打开链接,向小瑶芬捐款的人数已达89人,金额增至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