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拜罗伊特,以每年夏天举办瓦格纳音乐节而闻名全球,是瓦格纳音乐的朝圣之地,也是瓦格纳的代名词。除了拜罗伊特,最近几年,在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我也欣赏了瓦格纳的歌剧,深切感受到,歌剧是欧洲音乐重镇里的盛宴,瓦格纳歌剧是盛宴中的极品,也是衡量剧院知名度和行业地位的标志之一。
曾记得,上海大剧院开业的第二年,即上演了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又全本上演科隆版的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成为当年沪上演出界的重量级新闻。几年后,这个科隆版《尼伯龙根指环》中的一部——《女武神》,又在上海大剧院以音乐会版上演。上海大剧院在20周年庆典之际,还将上演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和瓦格纳歌剧选段集萃音乐会,由德国埃尔福特剧院和上海歌剧院联合演出,许忠指挥。以上这些,标志着瓦格纳在上海的演出已越来越频繁,且令人欣喜地发展到有中国演职人员的参加。
瓦格纳作为一个现象级人物,曾遭遇种种纷扰和非议,但如果从艺术角度而言,瓦格纳音乐无疑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上演瓦格纳,其难度远超其他作曲家。瓦格纳强调,他的作品是综合性的音乐戏剧(因此被称为乐剧)和舞台艺术,不是简单的伴奏加歌唱,为此他曾自任指挥、导演、舞美,将各要素的综合性发挥和提升到极致。因此,上演他的作品,无论是对指挥、导演,还是乐队、歌手,都有极高的要求,极大的考验,业内甚至有“瓦格纳歌手”这一称呼。有的歌手为了唱好瓦格纳,一辈子献身于此。当然,能成为“瓦格纳歌手”,也是一种职业荣耀。在所谓全球上演率最高的十大歌剧中,也许没有一部是瓦格纳的,但如果哪个剧院成功上演了瓦格纳,那么演出的导演、指挥、乐队、歌手,就会成为乐坛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欣赏者,刚开始可能会觉得瓦格纳的歌剧冗长、啰嗦、太过厚重沉闷,这尤其表现在他中后期的作品,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纽伦堡名歌手》,但一旦渐入佳境,深得其妙,便有一种豁然开朗、回肠荡气之感。无论是作品内涵还是个性,瓦格纳都表现出极强的、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因此,欣赏瓦格纳也需要一种意志力,也是境界的提升、精神的探索、灵魂的洗礼。有一句话:听古典音乐,最后听德奥。因为德奥音乐是古典音乐中的精髓,而瓦格纳就是德奥音乐中的巨擘。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创作出集莎士比亚与贝多芬于一体的舞台音乐艺术。他将德奥音乐的崇高美、庄严美、神圣美推向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峰。在一个城市的一座剧院,每年夏天的音乐节只上演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乐迷前去朝圣,如此壮观的殊荣,从古至今的音乐史,唯瓦格纳一人耳。
瓦格纳以他无可阻挡的巨大魅力,从德国走向欧洲,走向世界,现在也已走向中国。上海大剧院在20周年庆之际,再度上演瓦格纳,显示了上海大剧院与世界一流剧院接轨的理念和作为——如果能对目前蓬勃发展的中国原创歌剧和音乐创作有所裨益,从而产生出更多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则善莫大焉!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