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维尼翁古城,是一台血肉丰满、活色生香的大戏:47部IN单元作品,1538台OFF剧目,133处表演场地,65000名观众,112775张IN可售票,96.27%的上座率,151643的总观演人次……而剧本的走向,并不在艺术节掌门人奥利维埃·毕的掌控中,演员、观众、场地、天气以及所有偶发事件,都是戏剧的组成部分,其间乱入的法国队问鼎世界杯事件,更使本届戏剧节升温为一场真正属于法国人的狂欢。
阿维尼翁戏剧节分为IN和OFF两部分。其中,IN由法国导演、演员让·维拉尔创办。1947年,维拉尔应邀到教皇宫出演《大教堂谋杀案》。当时,巴黎被公认为法国文化之都,戏剧是上流社会的特权。维拉尔起初觉得教皇宫并不理想,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他意识到戏剧必须从精英主义的虚假繁荣回归到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土壤才能重新焕发活力。因此,他提议推出另三部戏,而市政府亦希望通过文化建设让法国从二战的阴影中崛起,为此拨款30万法郎。第一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就这样诞生了,总共9场演出,卖了4818张票。这座自13世纪起便是法国宗教与文化重镇的城市,由此涅槃重生。之后数十年,阿维尼翁IN节总监皆由职业经理人担任,直至2015年奥利维埃·毕的出现。
法国导演与演员安图瓦纳·维泰认为,职业经理人擅长集聚各方资源,寻找不同的导演来完成创作,客观展现法国剧场的多元面貌,而由艺术家担任的总监则通过创作实现相对主观的品位。毕是编剧、导演、演员、诗人……身份难以定义,作品风格华丽、形式多变,充满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思辨,高产高能,自带明星光环。2015年,毕的任职大戏《李尔王》受万众瞩目,首演过后却恶评如潮,毒舌的《世界报》甚至表示“失败的演出,在阿维尼翁会发生,一如在别的地方,灾难性的演出则较罕见……”然而这些无法动摇毕的信心,依据他的创作原则,戏剧“首先必须讨论与观众们当代生活相关的话题,然后才会考虑其艺术性”。因而,今年IN的剧目单依旧激动人心且充满争议。毕本人执导的两部作品不出意外地再掀热议,由三则埃斯库罗斯悲剧选段构成的《纯粹当下》探讨“如何有尊严地活着”这一朴素命题,而取材索福克勒斯名著的《安提戈涅》则由当地监狱服刑犯人出演,剧中的暴力对峙既真实又充满戏剧性。此外,曾以15幕18小时的马拉松大戏《亨利六世》圈粉法国戏剧界的天才少年托马斯·乔立此次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教皇宫开幕大戏《梯厄斯忒斯》被评为“运动会开幕式、大型灯光秀”。曾经来沪上演过《海鸥》的立陶宛OKT剧团在法国人主场上演莫里哀的《伪君子》,这是他第五次献礼阿维尼翁……
与先锋实验、大师云集、引领欧洲乃至全球剧场风向的官方IN节不同,阿维尼翁OFF部分则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剧团、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的开放平台。1966年,安德烈·贝奈代托和贝尔特朗·于罗在阿维尼翁卡门剧院上演了一部戏剧作品,标志着OFF单元的创立,而其真正壮大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并不遵循严格的艺术总监选拔机制,拒绝贴上精英主义标签,推崇公平、民主的艺术氛围。从52年前的1台演出到今年的1538台,剧目类型更被细分为25种:舞台剧(theatre)、话剧(drama)、舞蹈、舞蹈剧场、音乐会(concert)、音乐表演(spectacle musical)、音乐剧场(theatre musical)、演唱(chanson)、喜剧、侦探剧、物件偶剧场、马戏……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二点,五六场好戏或烂戏的稠密浓度,微信运动五位数的计步,数万张戏剧海报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从四面八方扑来,在最远步行距离不过20分钟的古城中往返穿梭,经历微笑与泪水,惊喜与失望,发现未来剧场天才,或对某位彗星美人般的过气艺术家重建信心……OFF部分就是这样一片生机勃勃、杂草丛生的伊甸园,折衷主义并不符合这里的审美原则。她的价值不在于呈现美好,而在于包容了“不美好”。在此,失败与成功一样,都受到尊重。
前不久,法国戏剧评论网站“OFF之音”组织了OFF剧目TOP30的评选活动,参与投票者为媒体记者、剧评人与戏剧从业者。中国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臭虫》以高票数名列其中,这也是唯一一部入选30佳的亚洲作品。孟京辉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了这部马雅科夫斯基关于冷战前期苏联的魔幻现实主义剧作。
据悉,自2011年以来,已有20多部中国戏剧作品亮相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了上千场次。除《臭虫》外,今年参节的中国作品还有张军的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杨婷的《局外人》、赵淼的肢体剧《失歌》、儿童剧《原始一家人》、民族剧《大王饶命之勐巴娜西》、粤剧《夫人记》、新国剧《田人快递》等,以体现中国当代精神、文化印记与青春活力的作品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在辨清现实之后更好地生活在当下,是阿维尼翁真正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