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聚焦今年首设的国学馆
~~~聚焦今年首设的国学馆
~~~聚焦今年首设的国学馆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天七堂课 国学新天地
聚焦今年首设的国学馆
肖茜颖
  今年上海书展首次辟出国学馆,并推出“七天七堂课”系列国学讲座。从8月15日至21日,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教授轮流坐镇作文史讲座,内容艰深,但网上预约名额早早被“秒光”,而到了开课当日,仍有未报上名的读者表示愿意站着听讲。这群学生,为何那么执着这堂课?

  大学问也“亲民”

  让大学问走近普通人。8月18日9:30,“七天七堂课”主讲人、华东师大教授刘永翔还未开讲,四年级学生徐锦泽已开启了手机录音功能。在1个小时的课程中,小徐印象最深的是古诗中的“言外之意”。耳熟能详的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并非是一首纯描写风景的诗,作者表达了“不断地学习,就会有更多的长进”的意思。《西施咏》中写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诗人王维并非只是说西施,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只要有真才实学,总会有学以致用的时候”。小徐表示,之前不太关注古诗背后的含义,以后得多思考、多琢磨。

  有小同学,还有大朋友。62岁的市民罗振安提前预约了“七天七堂课”所有课程。罗先生介绍,年轻时没有像如今年轻人那么多的学习机会,不过高中毕业后的他仍坚持在业余时间读书,后来在40多岁时取得了在职研究生文凭。罗振安每节课都会坐在固定座位上,100%出勤率也让他结识了一些“同班同学”。翻开笔记,他如数家珍道,复旦大学教授傅杰讲了《论语》,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讲《资治通鉴》,以“正”与“奇”为切入点;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通过千古流传的《燕然山铭》勘校,告诉我们历史研究的魅力和价值,往往就在细节当中。

  小细节更贴心

  课程还吸引来了一群听障人士,书展的“七天七堂课”特别配备了现场手语翻译,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让所有人“听”到书展的声音,主办方的心思细腻叫人感动。

  34岁的韩敏天天来“报到”。他说,配上手语翻译的文化讲座便“极为难得”,更别提能与清华、北大、复旦等的知名教授面对面。

  他对《论语》《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很感兴趣。遗憾的是,他不太了解文言文,便只能选择阅读白话文版本。他解释道,一方面以前在特殊学校里学得比较浅,另一方面很难找到可以沟通的老师请教。听障人士的世界受限,他们无法像常人那样“主动出击”——去大学、图书馆等地方听课、解疑,所以这种形式的文化课能拉近听障人士和传统文化的距离。本来只计划着看一看书展上商业、经济、计算机类新书的他感悟道,“国学课提醒了我不妨换换口味,传统文化的天地同样值得探索。” 

  经典阅读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大家聊国学,经典永流传,书展,不负自己的文化担当。

  本报记者 肖茜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雅加达之光
   第A15版:雅加达之光
   第A16版:雅加达之光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新民晚报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爱书的面庞最可爱
上海经典将常驻绝美古戏楼
七天七堂课 国学新天地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3七天七堂课 国学新天地 2018-08-20 2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