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了智能手机,在自己的微信通讯录里加个朋友那是很方便的事,简称“加友”:面对面时扫一下对方的二维码、不见面时在网上输个手机号搜索一下就跳出“本尊”或者“昵称”了,再互相确认,马上可以进行属于一对一的“私信”、“私聊”了。至于为“微信群”加友,那就更方便了,不管“群主”还是“群友”,按个“+”按钮,一次就可以从微信通讯录里选取N个朋友加上,当然这要被拉进来的朋友同意。如果“群”里有人发帖表示“欢迎新朋友”,那无论是加的人还是被加的人心里都是甜滋滋的。
对于要求加友的帖子如果是附有能够辨认的真人像或者昵称用的是真名实姓的亲朋好友,我马上就会“接受”、“通过验证”,随后在对话框里写上“您好!非常感谢您联系我”。因为“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不过,微信通讯录里也常常会跳出一些昵称有点挑逗、有点暧昧,甚至附有搔首弄姿美女像的加友帖子。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误交一个损友”,我会打开“新的朋友”栏中详细的资料页面,如果看到对方是“通过朋友介绍”、“通过手机号搜索添加”、“通过名片分享添加”、“通过通讯录上找来的”、“曾经和你见过面的”,那我就利用可输入50个字的回复功能:“请告诉我你的真姓实名,何时何地因何与我有交集?”如果第二天没有回复,我只能长按这条“新朋友”的帖子,对着随后跳出的删除键,口中念念有词地说声:“对不起了”,毫不犹豫地删除了。
大部分要求“加友”的帖子所标注的“地区”是本市各区的,也有外省市的,这我认为都比较正常。但也有出现像奥地利、英国,布鲁塞尔、不丹、加拿大、加纳、纳米比亚、危地马拉等外国地名,这时我脑子里绝对会多根弦,除了加拿大和英国那几位我熟悉的老朋友外,其他这些“外国人”要求加友,我几乎连“回复”都不给,会在第一时间动用“删”键。不过,还有最奇葩的,居然有从“百慕大三角区”来的加友帖子,那可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魔鬼三角”,居然他(她)会落户在那里,这玩笑是不是开得太大了?我怎么会“接受”和“通过验证”而加友呢?当然是即刻删了!
手机中还有个“附近的人”搜索功能,可以找到距离本人100米到2000米的“朋友”。如果对显示的“昵称”有“眼缘”,马上就可以加友私聊。当然,这一般不会太靠谱的,因此不能随便加,不然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媒体经常有因为在微信中用“附近的人”功能加友而使当事人隐私泄露最终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麻烦的案例,因此微信运行商的管理层也设置了对机主加友的告诫:“对方没有经常联系的朋友,建议先核实对方身份再通过验证”;“‘@××’与群里其他人都不是微信朋友关系,请注意隐私保护。”
作为一个已经玩了4年多智能手机的过来之人,利用加字、改字两条俗语为自己加友砌了道防火墙与诸君共勉:“路边的野草不能采,网上的美女不能理”、“股市有风险,加友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