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发时代”来临,保姆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刚性需求。然而,近年来“问题保姆”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尤其这几日“保姆持续虐待八旬老人”的新闻令人心惊胆战,不仅给家政行业带来阴影,也刺激着老百姓“安全感”神经。
本该是提供贴心服务的家政行业,为何总混杂着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从业人员?这些人违背职业操守甚至触犯法律,犯下触目惊心的大错,深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自然有准入机制不够完善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和行业法律法规的孱弱、监管的缺失有关。照顾老人,尤其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确实是件辛苦的事,需要看护人的耐心、爱心,也对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完善的筛选机制至关重要,需要通过专业机构的考核来淘汰不具备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人,而家政从业人员或许也需要宣泄负面情绪的心理干预渠道来以防情绪失控。可惜,在目前家政服务人员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中介服务大多是“一锤子买卖”,也导致了家政从业门槛极低,往往一张所谓的“健康证”即可上岗。家政人员入职前的背景调查自然是没有的,入职后的心理状态跟踪更是不在关心之列。
同样需要套上“紧箍咒”的,除了老年看护人员,还有托育从业人员。在我此前的采访中,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周就曾说过,幼童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对抗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看护的不少老人亦如是,加强从业人员任职前的犯罪和虐待背景调查、把坏人挡在门外是国际通行做法,那么,职业道德培训是否能纳入“岗前必修课”,尤其是强化法律法规的培训非常重要。
虽然,“问题保姆”仍是少数,但在家政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在,显得尤为刺眼。这个问题已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去解决,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职责的落实,才能敦促家政行业往良性方向发展,提升公共安全水平。为了堵上安全漏洞,从业者的身份信息、身体状况、性格心理、人品德行都需要“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当然,另一方面,家政从业人员自身的利益保障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