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
固定时间地点“义诊”
士林华苑和小西门,两个小区,一新一老,法律服务需求,都很旺盛。
士林华苑,中高档新式小区,新上海人居多。小西门,本地老年居民较多。两个小区,几乎就是老西门社会结构的缩影。老西门地处老城厢,二元结构突出,伴随旧改,中高档小区增加,中青年人口呈上升趋势,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逐渐增加。这样的区域特征,让老西门的法治文化小区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法律夜门诊”符合区域人口特征的新需求。像士林华苑一样,不少中高档小区居民接受法律服务的时间只能在下班回家后。“法律夜门诊”开进社区,执业律师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同时也是法治宣传志愿者。
今年,“法律夜门诊”在老西门街道18个居委全面铺开,每月一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义诊”,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
全力化解
“常回家看看”满足了
“夜门诊”要看各种各样的“毛病”,“有‘急诊’、有‘慢性病’,还有各种疑难杂症。”老西门街道司法所温本民说。
一位老妈妈,独居,很希望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就去“夜门诊”找律师想办法。律师听了老妈妈的心愿,笑了,既然“常回家看看”是国家大法的明确要求,老妈妈的诉求合情合理合法,那就提醒一下老妈妈住在本地的孩子们,满足老妈妈的心愿,不难。
居民张阿姨在医院就诊,不慎摔倒,手部骨折。张阿姨与医院协商,要求赔偿,协商未果,张阿姨便走上了信访之路,1年3个月都没能解决。最后,“法律夜门诊”反复协调双方,双方同意协商解决,医院一次性赔偿5700元。
其实,在这个案例之前,面对社区的种种上访矛盾,“法律夜门诊”就已推出了“集体协商机制”,由律师参加集体协商会,解答法律疑问,并作为第三方见证矛盾进展,帮助拟定法律文书,用专业的法律素养化解纠纷。这样的协商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社区,2015年老西门街道信访案子1223件,2016年信访案子1076件,2017年信访案子932件,每年以10%速度下降。
首席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