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味“爱与成长”
金 涛
  ◎ 金 涛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以两个人结婚作为圆满的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这是张艾嘉在1983年《海滩的一天》中扮演的莉佳初为人妻时的感慨,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杨德昌,这是他的第一部处女作,却成熟得像初夏的少女,十分诱惑,无限迷惘。

  一晃,张艾嘉也做了导演,她在大陆执导的处女作叫《相爱相亲》,在这部电影中,张艾嘉对34年前的这一声叹息作了一个注解: 大结局往往意味着没有结局,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终究难以把握,但也还是有迹可循,她就像沙漏里的细沙,在时间面前,一粒粒从指缝中流失,沉淀、堆积和风化,变成重重的亲情,浓浓的乡愁直至高高的坟茔。

  《相爱相亲》英译为“Love Education”,意即我们从小都没有学会怎么去爱一个人,需要反复训练。释爱,这是萦绕张艾嘉的永恒主题,从《旧梦不须记》到《20 30 40》,“爱和成长”是张艾嘉一直在电影中探究的命题,显然,这种人文追思的源头始于台湾早期电影新浪潮,这就是底蕴,带给她不同于任何女导演的独特气质。从上世纪70年代走过来的张艾嘉,半生经历就是一部女性成长史,投射在作品的个人印记随处可见。洞悉生命,缠绵而不琐碎;描摹人情,细腻而不哀伤。她擅长刻画时代女性,充满市井气,但无小女人味。在知识分子立场、女性视角和乡土气息之间,我们看到她轻盈的脚步,移步换景,从容自如。

  一座孤坟,两个男人,三代女性。《相爱相亲》和《海滩的一天》的格局何曾相似,前者由“迁坟”引出冲突,后者由“失踪”带动剧情,其核心都是从一个故事的“风暴眼”开始,搅动起一池春水,通过几组男女关系,透视同一屋檐下,爱情、婚姻和亲情的相互羁绊;观察不同世代中,城市和乡村、现在和过去、传统和现代的错落映射。不同的是,30年前,家庭伦理片的主题是女性“觉醒”和中产“迷失”,如今,则变成家庭“回归”和代际“和解”,味道也从青涩变为酸楚,少女小渔转眼成了青丝张姐。

  爱之惑,是中年况味。《相爱相亲》展示了不同爱的困境。姥姥、母亲和女儿之间相爱相杀的碰撞,不是火山喷发,而是冰川摩擦,没有对错,只有因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并为之坚守。祖孙三代对爱的诠释,平行而不相交,无论是上一辈的厮守(爱别人)、这一辈的消磨(要被爱)、还是下一辈的放飞(爱自己),最终都归结于屋檐,融化在亲情,一一释然。如编导所说,不是因为亲才去相爱,而且因为爱才会相亲。

  在笔者看来,全片最有意思的是女性视角在三条故事线里的暗涌和隐现。例如,男人是家庭的原罪。女性的独立映照着男性的沉沦,所有家庭矛盾的种子都因姥爷的重婚(男人对女人的背叛)埋下;又如,女人的天敌是女人。祖孙三代女人在感情中均面临着由另一个女人的出现所带来的危机,而最后又都一一化解。姥姥的对手虽已离世,但却要和“情敌”争夺原配丈夫的坟墓,对女人是生死考验。再如,婚姻的宿命是等待。一个“等”字,牵扯出姥姥、母亲、女儿三个女人的爱恨情仇。古往今来,所有女人的命运是相通的,等待是女人一生的宿命,尤其对妻子和母亲而言,等候丈夫归来,等着孩子长大,等到自己退休,才能把爱放下。这些细节,使得每个人物都饱满生动。

  爱情、婚姻和亲情,是牵绊女人一生的主线,张艾嘉早就在歌声中点白,爱是本能,亦有代价。女人六十,何以陌上花开? 只因那份爱念,已不再挣扎,当经历过岁月,懂得涓流潺潺,像温柔的囚笼,习惯默默相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雅加达之光
   第A10版:雅加达之光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二胎家庭中的女儿心
时而是心事,时而是灵犀
解味“爱与成长”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影视A17解味“爱与成长” 2018-09-02 2 2018年09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