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备受瞩目的“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由来自捷克的奥尔加·什劳布科娃斩获,她的独到演绎赋予陈其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别样动人的味道。
中国选手 刮目相看
无论是本届赛事评委会联合主席大卫·斯特恩还是徐惟聆,中外评委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选手站上国际小提琴的舞台,丝毫不逊色于欧美选手。在此次入围决赛的六名选手中,华裔面孔占了2/3,她们的表现一改人们对华裔选手“技巧虽高却欠缺个性”认知,也让评委们刮目相看。
相比上届比赛,虽只时隔两年,但大卫·斯特恩不止一次肯定:“中国选手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此次来参赛的新秀,许多都几乎可算是国际顶尖。”正如赛事创办之初,斯特恩所期待的,“我相信中国选手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用自我的方式阐述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已处在了全球领先地位。”
早在本届比赛开赛之初,斯特恩就曾寄语选手:“演奏乐器是基于你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我们不要听到一味的模仿,也对精准的演奏机器没有兴趣。我们想要看到的是‘最真实的你’,不随众也不刻意特立独行。”而此次,中国新一代小提琴选手的演奏越来越有他们自己的味道,这也令评委们如获至宝。
中国作品 意蕴深远
首届比赛,中国经典作品《梁祝》被作为半决赛必拉曲目;此次赛事,作曲家陈其钢感悟人生之作《悲喜同源》成为决赛“终极考题”。涵义丰富、意蕴深远的中国作品,随着这一轮轮赛事正在被世界所瞩目。
不给予作品阐释、不提供视频参考、不建议学习模仿,陈其钢的“三不”政策让人们得以在决赛阶段听到了六个不同版本、不同视角、不同演绎的《悲喜同源》。作品主题取材自古琴曲《阳关三叠》,那是陈其钢自年轻时就喜爱的音调。《阳关三叠》 曲谱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就,王维的这首诗里既有离别的悲伤,亦有踏上未知旅程的彷徨和期待,这份复杂情感和陈其钢在《悲喜同源》中反复思量的命题异曲同工。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在听完六位决赛选手演绎后,感慨地说:“每个人的视角都截然不同,若非提前‘剧透’,简直都不像是在听同一首乐曲。”而最终拿下“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的是来自捷克的奥尔加·什劳布科娃,她也是凭借对乐曲独特处理,赋予评委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脱颖而出。《阳关三叠》虽是中国古曲,却被这位来自捷克的选手演绎出别样味道,这份“意外触动”是她最终能拿下奖项的原因。
中国赛事 国际平台
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虽是“中国籍”,搭建的却是国际性平台。据悉,本届小提琴比赛共收到33个国家与地区174名选手的报名,海外报名选手占总数的70.1%。而赛事评委阵容荟萃了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行业领袖,从上一届的13位增至15位,不管是知名度还是含金量都堪比任何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分量。
当然,真正能吸引世界级新星的不只是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还有在这个国际赛事中能够获得认可及更多有助于职业生涯开展的机会。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透露,比赛虽然结束了,但赛事对选手的助力不会停止。为帮助选手从“独奏家”向“音乐家”迈进,踏上长远的职业音乐道路,组委会将把优秀选手推荐给世界级经纪公司,促成获奖选手与国内外一流乐团合作。
而事实上,在比赛的观众席里,就有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的“掌门人”,他们来欣赏精彩赛事,也来提前挖掘潜力新秀,为即将展开的新乐季“排兵布阵”。据悉,部分上届比赛获奖选手与赛事合作院团的演出合约都已排到了2018/19乐季。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