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专业的周颖,酷爱俄罗斯文学,又在美国诗歌中获得养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爱读书的习惯让周颖对乐曲的理解自有独到之处:“艺术本就是人对世界的看法,从文学中汲取的养分对我的音乐演绎有很大帮助,我会更能了解曲目的背景以及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心境。”
事实上,在懂得运用弓弦来表达内心感受前,周颖并不热衷于练琴甚至有些许厌恶:“我不热爱枯燥乏味的练习,我更喜欢读书。”若非受到同样是小提琴家的父亲的鼓舞,或许周颖在还未领略弦乐之妙时,便已放弃。但最终,经过了技巧磨砺阶段,周颖不得不承认:“音乐,竟是唯一能展示真我的通道。”
酷爱读书的周颖,在浩瀚书海中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知识储备,而阅读带来的思考习惯也让她在乐曲理解上更为深刻。决赛阶段,周颖对《悲喜同源》的演绎令创作者陈其钢都情不自禁献上掌声。
这同周颖深受文学滋养不无关系。早在1/4决赛时,她就对《悲喜同源》做了创作背景调查和深度剖析,她说:“我知道,这部作品是陈其钢先生痛失爱子后的作品,其中蕴涵了作曲家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尽量将作品演绎得饱满,用具有东方韵味的表达把个中复杂情感通过演绎层层传递。”
虽然最终周颖没有拿到“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但毋庸置疑,她对于《悲喜同源》的优秀演绎也为其夺冠大大加分。琴棋书画也好、吹拉弹唱也罢,艺术的终极比拼,拼的还是文化素养。当跨越了前期的技艺积累、中期的艺术感悟,最终拉开差距、能够胜人一筹或许就是“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