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约一位多日不见的好友吃晚饭,借此叙旧聊天,是日下午朋友给我短信说是要带一位他以前的同事一起来。我感到愕然,试想和一位不相识的人一起吃饭、聊天会是什么感觉。最终,我告诉朋友我突然感到人不舒服,想在家休息。
我的朋友并不认为我是找个借口,也没有感觉到到带他的朋友来有何不适当。他第二天就打电话给我,问我情况好点吗?我如实告诉他,我并不在意多一人聚会,但是那天我希望和他“一对一”地聊聊,因为我确有一些私人的事情想听听他的意见。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但是我一直在思索:我对“朋友带来一位朋友”一事是不是反应过度了?我也在不断地观察其他人交友待客的习惯,发现有人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做一些深入的讨论,喜欢互相之间有一些亲密感情;有人则不然,他们的信条是“人越多越愉快”,他们喜欢被人围着——说说笑笑、起哄喧闹、对他人评头论足等等,他们并不追求个人之间的亲密和私交。
这两种不同的交友方式,很难单纯地用个人性格内向或外向来解释。更多的是表现出了人们社交风格的不同,人的个性决定了其兴奋点是如何被激发的——是“合群”还是喜欢“一对一”地交往。早就有研究证实,“合群”或“群居”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远古时代,人类如果不互为依存抵御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人类早就消亡了。
有人做过统计,约55%的人是“合群”的,他们热情、有爱心,也喜欢情感亲密,他们大都从小就一直受到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呵护;其余45%就不太喜欢这种“合群”,他们的性格是回避型的,遇事会焦虑不安,这些人往往在生活某一阶段曾经缺失父母的关爱。实际上,人们很容易作自我判断,说出自己的社交风格是属于哪一类,当然,这种判断也会有例外,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说明这两种不同的社交风格会发生冲突。我曾经工作过的企业有十位同事原来约定每月举行一次聚会。我后来感觉自己不十分喜欢聚会时讨论的话题以及聚会的氛围,决定退出。当我打电话告诉组织聚会的朋友时,不料还没有等我解释完,对方就把电话挂断了。
几个礼拜以后,对方打电话表示歉意,我也表示自己可能太唐突了一点,我们的友谊没有受到影响。
再结合本文开头时的案例,当你和你朋友的社交风格发生冲突时,最好的办法还是坚守你自己的立场,不想参加就说不想参加,如果是考虑朋友情面,勉强去参加一个你不喜欢的聚会,从长远来看反而容易损害双方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