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因此反复看医生,不断进行各种检查,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疾病信息,试图找到原因或者治疗的办法,却往往无法遂愿,更加重他们的紧张和焦虑。其实,紧张也会引发身体的不适,且人在紧张时对身体的感受性也会增强,更容易捕捉到身体的某些变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循环往复,使人陷入可能患某种疾病的恐慌中。事实上,对症状的监测和频繁检查并不会降低患某种疾病的风险。恰恰相反,持续并夸大地关注症状有可能给身体带来压力,进而增加患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风险。所以,焦虑性地自我保护不是健康的守护神。
健康焦虑的起因有诸多可能。首先,个体的性格特点是基础,对健康过分焦虑的人不仅仅对健康,对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会敏感在意,喜欢思虑,有绝对化的倾向,对健康的理解也存在偏颇。认为身体若是健康的,就不该出现反常现象或不适,身体的异样一定是和某种疾病相关。一部分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身体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对老化的抗拒及对疾病的恐惧,加重了对身体的疑虑和担忧。
其次,过多地接收到有关疾病和死亡的负面信息,引发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会投射到对自己身体的忧虑上。在强烈的防病防危险心理促使下,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损害了健康和生命。身体一旦出现某种症状,便会想到某种疾病的可能,通常是越想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
理解了健康焦虑的成因,就不难把握如何正确地对待健康的期望了。首先,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对追求健康同样适用,健康关注要适度,过于看重容易紧张,适得其反。其次,客观、全面地看待身体的症状,不主观臆想,不妄下结论,不给自己贴标签。再次,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锻炼自己心身放松的能力。健康焦虑的根源在于焦虑,身心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最后,对于一些由于过分关注及担忧健康而难以克制,甚至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金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