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康健园/健康养生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焦虑症”偷走健康
金海燕
  如今,有不少人被“健康焦虑症”缠上了。他们似乎总在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岔子,时刻保持警惕,对身体状态异乎寻常地关注,提防着任何可能的疾病症状。即使是身体轻微的变化,某种感受如心跳、肌肉疼痛、牵拉、抽动都会被视为疾病的征兆,整日忧心忡忡或紧张不安。

  他们可能因此反复看医生,不断进行各种检查,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疾病信息,试图找到原因或者治疗的办法,却往往无法遂愿,更加重他们的紧张和焦虑。其实,紧张也会引发身体的不适,且人在紧张时对身体的感受性也会增强,更容易捕捉到身体的某些变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循环往复,使人陷入可能患某种疾病的恐慌中。事实上,对症状的监测和频繁检查并不会降低患某种疾病的风险。恰恰相反,持续并夸大地关注症状有可能给身体带来压力,进而增加患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风险。所以,焦虑性地自我保护不是健康的守护神。

  健康焦虑的起因有诸多可能。首先,个体的性格特点是基础,对健康过分焦虑的人不仅仅对健康,对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会敏感在意,喜欢思虑,有绝对化的倾向,对健康的理解也存在偏颇。认为身体若是健康的,就不该出现反常现象或不适,身体的异样一定是和某种疾病相关。一部分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身体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对老化的抗拒及对疾病的恐惧,加重了对身体的疑虑和担忧。

  其次,过多地接收到有关疾病和死亡的负面信息,引发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会投射到对自己身体的忧虑上。在强烈的防病防危险心理促使下,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损害了健康和生命。身体一旦出现某种症状,便会想到某种疾病的可能,通常是越想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

  理解了健康焦虑的成因,就不难把握如何正确地对待健康的期望了。首先,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对追求健康同样适用,健康关注要适度,过于看重容易紧张,适得其反。其次,客观、全面地看待身体的症状,不主观臆想,不妄下结论,不给自己贴标签。再次,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锻炼自己心身放松的能力。健康焦虑的根源在于焦虑,身心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最后,对于一些由于过分关注及担忧健康而难以克制,甚至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金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沪港一线牵特别报道
   第A07版:沪港一线牵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1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生而“罕见”更渴求回归正常生活
“健康焦虑症”偷走健康
“社交+内分泌”治疗 超越生存预期
松牙、残根残冠,莫一拔了之!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健康养生A23“健康焦虑症”偷走健康 2018-09-24 2 2018年09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