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潘向黎毕飞宇对谈《梅边消息》
~~~——潘向黎毕飞宇对谈《梅边消息》
~~~——潘向黎毕飞宇对谈《梅边消息》
     
2018年10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折梅申江畔 悠然见南山
——潘向黎毕飞宇对谈《梅边消息》
  编者的话>>>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是著名作家、文学博士潘向黎近年来品鉴古诗词的随笔新作。9月23日,著名小说家毕飞宇与潘向黎做客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分享了古诗词的无用之美和阅读之道。本刊节选两位作家精彩对谈,原汁原味,与读者诸君分享。

  潘向黎:人生都是一期一会,在这里相聚的缘分和时间非常珍贵。

  毕飞宇:其实我看了《梅边消息》这本书以后内心很纠结,一方面我特别为向黎高兴,这本书她写得好;但是你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我又想这本书要是我写的该多好!(众大笑)把这本书打开来以后我特别喜欢的就是序,诗歌到底是什么?我从向黎的序里知道了。 

  潘向黎:那是一篇代序,标题叫《跟着父亲读古诗》,写我从小跟着父亲接受古诗影响的过程。 

  毕飞宇:诗歌的来源非常多,但是最要紧的来源是从家里来的,这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跟他从学校里来的有质的区别,在我阅读《梅边消息》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向黎对某一首诗的“切入”。通常,向黎都是在路途、店铺、饮酒、喝茶、会客的时分想起某一首诗的。这说明诗歌伴随了向黎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童年与少年。等她真的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她和诗歌早已经彼此嵌入。

  对向黎来说,所谓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反过来,所谓对生活的理解,也就是向黎对诗歌与诗人的理解。这样的“互文”给《梅边消息》带来了惊人的美感——通,通透的通。“通”的反面是“隔”。“隔”是中国诗论的一个关键词,它似无影刀,可以“杀人”。多少人和诗被这个字“杀”得尸骨无存?多了去了。我想这样说,诗不能隔,谈诗、论诗亦不能隔。向黎在谈诗的时候着实通透,一点冬烘气都没有,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潘向黎:读古诗词,重要的是一个“化”字,要能“化入”,也能“化出”。首先是“化入”,读诗词一定不能“隔”,要把你整个人化进去,得把很多东西放下,让自己成为一个赤裸的精魂,像一片羽毛甚至一片云一样飘进去,飘入诗人为你缔造好的世界里。然后不能拘泥于一个解释、一个版本,一首好诗像一个花园一样,很美,每种解释都是通向花园的不同小径,你选择一条小径欣赏到了美的景色,不能不允许别人通过其他的路径发现。不要刻板、拘泥。读古诗不为做学问,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尚友古人,享受美境,滋养性灵,叩问永恒,这就是“化出”。

  (主持人徐惟杰朗诵《梅边消息》中的《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听众热烈鼓掌。)

  毕飞宇:这篇我个人最喜欢,写得真好。这篇文章写谁的?各位说写杜甫的,也有说写父亲的,其实都不是,这是写家庭生活的,就是家庭生活里面的一个常态。杜甫,公元7世纪,我坚信杜甫从来没有想到到了20世纪有一个叫潘旭澜的教授和他叫潘向黎的女儿会这样谈论他。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他们有特殊的禀赋和表达能力,紧紧抓住属于生活里最本质的部分。我们是生活里的人,等我们把生活的本质活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见到了那个人,就合拍了。好的艺术家永远能够抓住本质,精彩的人一定能活出本质。

  我去年写了一本《小说课》,其实我觉得就是在做文学的科普工作,我觉得向黎这本《梅边消息》何尝不是有关古诗的“科普”? 

  潘向黎:我对你的命名略有商榷,我觉得应该叫“美普”,关于审美、美感的普及。我们经常被经典作品的“爆点”爆到、“美点”美醉,然后就忍不住想把“爆点”、“美点”传递给其他人,告诉人家这里你别错过。我们不是教授、专家在上课,是从一个写作者的审美体验出发,我们更感性。 

  毕飞宇:我收回我的话,“美普”好。《梅边消息》这本“美普”的书为什么好?第一向黎自己不知道她太幸运了,有那样的父亲和家庭环境。第二点这本书里涉及大量诗话,中国的诗话是一个特殊的理论体系,这方面向黎也是准备充分的。第三点她是作家,她有作家的直觉和表达。总结下来,文学史、美学、艺术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潘向黎:过奖。有些家长问我,你觉得孩子几岁开始背诗好?几岁到几岁应该背多少首诗?我听了以后,很担心他们会好心办坏事。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人民公园有个相亲角,都是父母跑去替孩子相亲。可是,恋爱要自己谈,好姻缘要自己“遇”,何时遇、怎么遇,这都是缘分,不能强求的。因此,我请求、恳求父母们不要强制你们的孩子背诗。现在很多小孩不喜欢古诗词,就是因为他们被强制了,如果你不强制,机缘来时会水到渠成的。

  我早年不喜欢杜甫,假如我父亲强制我喜欢,结果肯定是我终身排斥杜甫,因为一提到他,就会和被强制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和一个童年、少年的创伤记忆联系在一起,我怎么可能喜欢?恰因为我父亲不管,结果就是我人到中年之后,有一天突然读懂了杜甫,流下了眼泪。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很多这么美好的可能就都没了。宁可看着小孩子懵懂、贪玩、偷懒,如果家长真心想让他领略这种“无用的美好”,想让他将来随时可能对古诗词悠然心会的话,千万不要强迫。

  但是可以买一些适合他年龄段的读本,放在他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拿起那些书,不能急,等。就像真爱一样,“如果真是你,晚一点遇见没关系”,海枯石烂等下去。 

  毕飞宇:我建议,想让孩子看的书,爸爸、妈妈要自己先看。我们要牺牲刷微博、看美剧的时间,很多事情,父母陪孩子一起做,才有意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体育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0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4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16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折梅申江畔 悠然见南山
穿越千年时光的经典之美
文创新体书韵长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0折梅申江畔 悠然见南山 2018-10-07 2 2018年10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