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墨戏》,是在20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海上生民乐》的音乐会上,由上海民族乐团罗小慈团长演绎筝独奏《墨戏》,伴随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行云流水般的伴舞,为观众展现中国书法的笔墨意境。时隔两年,由青年制作人周薇策划的《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之三《墨戏》,以中国书法为主题,通过书法名家、名作、典故等内容为素材,用七部音乐作品为观众讲述书法艺术的美学魅力。让人不禁感叹,书法艺术的凝练厚重与清雅秀丽之美,唯有东方音乐才能与之媲美。
整场音乐会历时75分钟,由上海民族乐团优秀的青年演奏家们担纲,大部分作品为80、90后作曲家的民乐新作,音乐会体现了“小”、“清”、“新”的特点。
第一,小。这样的音乐会,不过多追求乐队的规模与观众的人数,以独奏或小型乐队的编制,展现民族乐器的本质音色和多样化组合,以凸显中华民乐“小而精致”的特点。
第二,清。与“江南丝竹”的室内乐性不同的是,本场演出的形式更为清淡纯粹,旋律进行更倾向通俗,音色表达更追求融合。例如笙与大提琴运用断奏演绎,既解决了彼此音色融合的问题,亦恰好将书法中虚实相间的“飞白”笔法生动显现。
第三,新。曾创作《幻想伎乐天》的85后作曲家孔志轩创作的《望岳》以弹拨乐的刚柔并济和打击乐的铿锵声势之组合,与颜真卿笔下《祭侄文稿》的悲切之痛恰好吻合,从而引出“天下第二行书”的典故。90后作曲家李博禅的竹笛与钢琴《竹石》,用竹笛极其频繁的双吐音与钢琴复杂多变的摇滚节奏构成一曲高难度的“魂斗罗”音效,同时也映衬了郑板桥善画竹石的傲然风骨之笔法。青年作曲家徐可的打击乐独奏《墨思》通过鼓者的肢体动作与令人眼花缭乱的鼓点,表达出书法中点、横、竖的各种笔法,是本场最为直观表现书法艺术魅力的作品。新生代的作曲家们用新颖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回归到音乐会的标题——墨戏,是文人画的一种特别形态,由文同、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宋人首倡,经由元代的实践与演绎,在明清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以致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化传统。为强调一种游戏的态度,“墨戏”的美学特征被认为是——天真平淡,直率自在。多年前,筝演奏家罗小慈创作并录制发行唱片《墨戏》,同时提出“新文人音乐”理念,她认为新文人音乐的理念是通过注入符合当代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精神,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作为诗书画系列音乐会之一的《墨戏》,一方面立足于用音乐刻画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音乐表达当代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寄托。
毋庸置疑,音乐的最高级表现是音乐的文学性体现。相比古诗自有的文学性,单用音乐的灵性表现书法的形态结构之美有其实际的困难。此外,限于场地原因,音乐会缺乏一定的舞美修饰,表现形式上也略显单一,如果辅以书法字帖的多媒体投影呈现或舞者的影像呈现,将会给观众以直观的动感体验。笔者以为,“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乐中的诗书画是相当好的选题,若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内容上的表达似乎更有丰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