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嗝嗝老师》等印度电影带来的启示
~~~——《嗝嗝老师》等印度电影带来的启示
~~~——《嗝嗝老师》等印度电影带来的启示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实题材需要更多暖色
——《嗝嗝老师》等印度电影带来的启示
朱光
《嗝嗝老师》海报图TP
  文化娱乐现象 述评

  亚洲电影艺术实力最强的是伊朗,中国则拥有以东方影像美学傲立于世的导演张艺谋。但是,电影首先是艺术,在当今资本的裹挟下,大部分电影融入产业进程成为商品,以至于将如何让电影市场看起来很“贵”变得也很“重要”了。印度电影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并将励志、温暖的力量通过银幕传达给“并不完美”的社会,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一样”的观影境界。

  我们的电影人如何把“全球最多的银幕数量”转化为“亚洲最有品质的银幕之一”,不妨可以从激励最广大观众追求高尚、实现梦想做起。

  在全球观众逐渐被美国好莱坞“驯化”为只懂得欣赏商业电影或者美剧之时,正在热映的《嗝嗝老师》成为继《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之后,又一部大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印度电影——上一波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热潮是40年前由《大篷车》掀起。这两股热潮的本质原因并不相同——《大篷车》代表的是印度宝莱坞歌舞片的赏心悦目顺带涉及人情冷暖,而这一波代表的是现实主义题材中励志、温暖的力量——激励广大观众追求高尚、实现梦想!

  寻回淡忘的“真”

  近年来好莱坞聚焦“超级英雄”电影,仅《复仇者联盟》等漫威系列就拍了46部;中国影视则一度聚焦仙魔玄幻题材以及3D电影等“视觉大片”——似乎不戴上“墨镜”就感觉不在看电影……

  在这样的氛围里,讲述身边普通人甚至有先天缺陷或者心病重重的平头百姓,如何赢得众人尊重、成就梦想的2D印度故事片,在玄幻空间神魔穿梭的大银幕里,“跃”了出来,寻回了我们遗落在影院甚至生活里的“真”——故事真实、情感真挚。《摔跤吧!爸爸》改编自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训练他4个女儿摔跤的故事。他的侄女也于8月底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女子摔跤冠军。《嗝嗝老师》改编自布拉德·科恩的自传体小说《叫我第一名》,经过本土化后,呈现了患有妥瑞氏症的奈娜的故事。她因为大脑偶尔“短路”会控制不住痉挛,引发被误认为“狗吠”的叫声等异常动作,以至于从小被同学嘲笑。很幸运,她得到了一位老师的爱心帮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实现了自己成为老师的梦想:“我的智商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伟大的老师总能启迪人生”。她接手带教的班级,是私立高中里唯一一个学生来自贫民窟的班级。一位生理上有缺陷,但心理上很强大的“嗝嗝老师”,带领14位心理受屈的孩子如何成为学霸进而变得整体强大,就是该片的主题。

  《嗝嗝老师》一开头就让人热泪盈眶,当还是小学生的奈娜在大礼堂看演出发出“嗝嗝”声时,校长把她请上了舞台。当所有人以为校长会如常严厉批评她不要发出“怪声音”时,岂料他当着所有师生的面向她许诺:“从今开始我们所有人都会帮助你……”

  展现个人的“善”

  这一波印度电影里,基本上都没有反派角色,没有为所谓情节反转而追求奇巧。正在上映所谓寻回港片真味的《无双》与张艺谋的《影》,都陷入了情节上对“反转”的过度迷恋。上戏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厉震林表示,“《影》的成功依然是学术上的,正如张艺谋是中国最有电影谋略的导演,每一次中国电影在美学意义上的转折,几乎都是他的作品助推的。”过度追求情节奇巧,也是观众“看惯”好莱坞警匪片、侦探片等类型电影的“副作用”,以至于《无双》与《影》都有“替身”的设计……

  不像《无双》或《影》那样,主人公都“各怀鬼胎”;印度电影在真的基础上,人人向善,能让观众如沐春风、时时心动。《嗝嗝老师》里,“学霸班”的男教师一直“挤兑”奈娜,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时使诈,以期“学渣班”人人不及格时,这位男教师选择了自己承担学生犯错的责任。而“学渣班”因为”嗝嗝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快乐教育,竟然有人创造奇迹,成为获得“优秀”奖章的第一名。片中,校长一直给予奈娜做教师的机会、奈娜始终给“学渣”信心和尊重,男教师哪怕起初“高人一等”,但也有一颗宽厚的仁心。最终,奈娜与贫民窟的孩子互相成就对方,为对方完成梦想就是为自己完成梦想。她还俏皮地表示:“在‘为什么’与‘为什么不’之间,隔着的只是‘嗝嗝’……”

  崇尚文化的“正”

  据悉,近年来全球每年电影产量在5000部左右,其中印度以1000部左右的产量高居榜首,中国和美国基本位居第二,每年各产出七八百部。印度、中国、美国的电影产量基本占据全球电影产出数量的一半。

  因为也是人口大国,所以印度电影市场也挺繁荣,虽然印度电影也不乏视觉大片、史诗巨制,但是阿米尔·汗这样的“良心电影人”,“相信电影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他在《自杀现场直播》中诉说底层人民的生死困境;在《我的个神啊》里,用外星人的眼光,讽刺印度宗教盲目的信仰;《摔跤吧!爸爸》,则反思印度的性别歧视,鼓励女性与男性一样生活。他甚至自己录制《真相访谈》,每周写专栏,让人们有机会改善生活。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资讯/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现实题材需要更多暖色
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供支撑
本市15部剧目参加展演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现实题材需要更多暖色 2018-10-17 2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