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到长安去 汉朝简牍故事集》的包装,书封上的那段话吸引了我。那是沈从文先生在《历史是一条河》中的文字。
沈先生写道:“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在这段文字里,我看到了解读历史的另一个心境,一个与时下流行文学所不一样的视角。有这段话的主基调在,作者左丘萌的史观,大抵可知。
与大部分聚焦历史大事件、崇尚宏大史诗风的文字不同,在《到长安去》一书中,明明背依着汉帝国的庞大身躯,我看到得更多的却是平静但不平凡的生活琐碎。也许,这会让许多追慕豪迈汉风的读者感到意外,也会让不少期待看到跌宕起伏历史事件的历史爱好者怅然若失。然而,若仔细揣摩体味,反而会得到另一种别致的体验——一种来自对比反差的震撼。
大历史与小人物、大全景与小特写、社会风尚与个人需求……
若历史是一幅恢弘大气美轮美奂的画卷,那么,曾经在历史浪潮中浮沉的生命所衍生出来的千姿百态的轨迹,便是构成这画卷的碎片。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碎片存在,历史的画卷还会完整,还会真实吗?
所谓历史,可以视作茶余饭后的故事。而故事核心是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样,记录下生命最初的真实形态。
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无趣吗?未必。我们可以从作者笔下若干个家庭生活的细节,洞察彼时社会大背景中不同阶层人的生活状态与心态,发掘时势对人们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乃至近距离接触到时人处于各自命运抉择风口浪尖的所思所想。仔细琢磨一番,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他们与如今直面生活的我们尽管时隔千年,面对的抉择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能与读者的人生体悟相顺应,触发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可以令人设身处地全情代入,似乎才是我心目中一个故事好看且耐看的关键。
想要实现这样的以蠡测海,并不是把生活事无巨细分解入微就可以做到。相信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心里是有取舍的,为了营造不同的主题,描绘不同的色彩,这些历史素材是分了主次应用的。在对整个历史大背景有充分认知的前提下,作者利用文献及已出土的文物素材,加以取舍,精心构思了具有戏剧冲突的情节,将所有内容串联起来,用平常的语调娓娓道来。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涌流深,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显得颇有心机。妙的是,这心机并不会叫人觉得刻意,而是不知不觉地追踪到最后,收获一个惊喜或是一份感慨。
除了故事创作的切入点别致,文笔细腻,立意深刻以外,这本书还有相当部分的秦汉(主要是两汉)史的科普内容,主要包含了当时的礼仪风俗、衣食住行等内容。《到长安去》的科普部分鲜少诙谐调侃抖机灵,也不偏好大篇幅文献引用,而是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化繁为简地表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轻松自如。读到有趣的节点时,对比今时今日的时移世易,或可会心一笑。
尤其值得拿出来点赞的,是作者精心为读者准备的事件编年表。这份编年表以表格的形式,严谨地将真实的大历史事件与原创故事的发生节点清晰地进行了比照。这是以往的文学作品中鲜见的。这个编年表的存在,更进一步将文学创作与历史事件的结合体现了出来,相信也会对许多从事历史故事创作的人产生一定的启示。
言而总之,《到长安去》不论从文学故事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科普的角度,都自具特点,值得有心人细细品读咂摸。也许它并不完美,更不是大家之作,但它至少代表一个新的视角,诠释了一个新的解读方式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