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勿冷勿热温吞水
叶世荪
  文 / 叶世荪

  上海人把不烫不冷的温水叫做“温吞水”,也拿性子黏黏糊糊、不干脆爽气的人称作“温吞水”。金宇澄小说《繁花》描写周文珠:“有温吞水之号,从来不动气,从来不发脾气。”

  曾有人认为“温吞水”音译自蒙古语“兀秃”。不过,笔者所见到的金元戏曲中,用“兀秃”表示温吞的例子仅见《生命阁》中的一句台词。张涛卿本上写:“酿些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武汉臣本上写:“我如今可酾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兀兀秃秃”和“兀秃”在句子里的意思一样。清代《醒世姻缘传》中倒是还可以看到“兀秃”这个词,如六十九回:“半生半熟的咸面馍馍,不干不净的兀秃素菜”;九十九回:“不冷不热的兀秃茶呷了两钟”。

  我认为,“温吞”源自蒙古说未必准确。早在蒙元文化大规模影响中原之前,汉语当中就有“温吞”的讲法与用法。只不过多数写成“温暾”。《广韵》:“暾,他昆切,音炖。日始出。”温和微暖个旭日,音义敦笃。唐代王建《宫词》:“新晴草色绿温暾,山雪初消渐水浑。”白居易《开元寺东池早春》诗:“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又《别毡帐火炉》诗:“婉软蛰鳞苏,温炖冻肌活。”温炖即温暾。宋代《致虚阁杂俎》:“今人以性不爽利者曰温暾,言汤不冷不热也。”明代田艺蘅撰写的杂记社会风俗、艺林掌故的《留青日札》里说:“温暾两字,唐诗常用。”

  据考证,古代汉语还把“温暾”写成“洝洏”“蠖托”等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而“温吞”两字也在元代以前可以看到。宋代吕居仁《轩渠录》录有家书云:“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托底物事。”此外,明清以后,“温吞”的写法各取所信。明代冯梦龙《山歌》:“结识私情好像茶注能,冷热温炖待子多少人。”清代《风流悟》:“身材又俊俏,言语又伶俐,更且吃得温吞耐得热。”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性温暾,寡言笑,偶一雅谑,举座绝倒。”总之,“温吞”一词确是古代汉语的传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味道
游戏也是需要嗰
上海人家夫妻间哪恁叫
勿冷勿热温吞水
楼下菜贩
国庆节屋里最闹猛
新民晚报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A20勿冷勿热温吞水 2018-10-21 2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