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1990年4月18日,甫一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之前,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
今28年来,随着浦东改革不断推进,这里如同沧海桑田发生巨变,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一张王牌”。
无论是当年胼手砥足的初创者,还是现在惊艳世人的28岁“青年”;在浦东28年的巨变背后,有一样从未改变:那就是速度与激情。
“新民晚报最先刊登了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消息。在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才15天,浦东开发办公室就已抽调精兵强将、搭起班子,迎接海内外来客了。”说起28年前的往事,原新民晚报记者、“老浦东”卢方依旧历历在目,“当时新民晚报还是铅字排版,上午新闻就靠‘人肉’抢稿,和浦东开发一样,拼的就是速度。”
1990年5月3日,在浦东大道141号,一幢破旧的小楼原本是浦东文化馆的所在,临时被“征用”成了浦东开发办公室。如今,在“高大上”的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展厅中,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十分显眼,几张桌椅、几个暖水瓶几乎就是全部的“家当”。这是模拟还原当年的场景。“‘141’这个数字在人们印象里可能不太吉利,但是当时的领导坚持要用这个数字,因为他们觉得,浦东开发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靠实打实干出来。”浦东新区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仓廪实”的浦东,仍保留着当年“爱拼才会赢”的劲头。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当年,外高桥就“火”了。花旗银行“相中”了位居外高桥黄金地段、外高桥股份公司的办公楼。外高桥股份公司没有犹豫,仅仅7天就完成了搬迁,腾出物业供花旗银行注册入住。外高桥股份带着100多名员工搬进了简陋的仓库,没有空调、暖气,甚至连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大家却无怨无悔,依靠的正是和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一脉相承的“精气神”。
28年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对浦东而言只是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漫漫长路,领跑的浦东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