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观众们在歌声中打着节拍鼓掌,老观众则热泪盈眶,有八零后观众表示:“没想到从小看到大的《闪闪的红星》能这样被搬上芭蕾舞台,超乎想象,这舞剧里有战士刚强的意志,也有一份化不开的柔情,让人读懂什么叫做‘软肋亦是铠甲’。”
舞剧《闪闪的红星》有别于电影,编舞赵明尝试以成年潘冬子的视角进行叙事。舞台上,随处可见蒙太奇式的分切与组接,行军路上的记忆“闪回”构成了舞剧的特殊表达,时空交错中大小“潘冬子”的“对话”丰满了人物的情感,以及给出了最终成长为战士的动因。
每次行军犹如一种变奏,有时是急行军,有时匍匐前行,“潘冬子”的每一次回望都是对家深深的眷恋,那回望中有母亲温柔的抚摸、有父亲“举高高”的慈爱,最感人的“抢背包”一幕是在父亲即将参军时,临行前,潘冬子紧紧抱着他的背包不让他走,几番争抢,父亲自怀中拿出一枚红五星,而这枚红五星最终印刻在帽沿上,也印刻在潘冬子的额间心上。
如何在红色经典中注入当代精神,将红色激情结合芭蕾的浪漫,是《闪闪的红星》搬上芭蕾舞台的一个难题。剧中,群舞“映山红”和幻化成人形的“红五星”,为这个难题找到突破口,当精疲力竭的“潘冬子”倒在行军路上,是那火红的映山红“唤醒”了他的意志;当疲惫不堪的“潘冬子”深陷暖暖的记忆,是“红五星”坚定了他的信念。
鼓舞人心的,除了那些刚柔并济的舞段,还有经典的乐曲,《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音乐的前奏响起,观众便被不自觉地带入剧情,而留住他们心的却是演员一举一动都在人物中的投入表演。
《闪闪的红星》阵容庞大,上海芭蕾舞团几乎全体出动,包括吴虎生、范晓枫、张文君、戚冰雪在内共85个演员参与演出。无论是从“王子”变身为“战士”的吴虎生,或是将万千柔情融于舞姿的范晓枫,还有在“潘冬子”心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红五星”戚冰雪,都让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变得顺理成章。诚如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所期盼的那样:“舞剧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红色情怀的延续,我们相信,闪闪的红星,可以穿越时代;我们相信,那一点火光,可以燎原。”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