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要怎样转化为舞蹈语言,诗化艺术要如何展现革命激情,在听说电影《闪闪的红星》要被排成芭蕾舞剧之初,大多数人心中是存着问号的。“会不会有很多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来展现英雄形象?”“估计会是‘很硬’的芭蕾舞吧!”
并没有做太多解释,在长达4个月的密集排练、深入江西实地采风、特邀军官来整肃军姿……《闪闪的红星》用实际呈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漫山遍野火红的“映山红”保留了芭蕾意境的唯美,幻化在舞蹈语言中挺拔的军姿展现了军人的气度,巧妙的队列变幻让枯燥的行军路有了记忆“闪回”的空间。
无独有偶,就在上芭《闪闪的红星》首演的同一天,楼上上海歌舞团首创“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亦以成熟的前三幕让人读懂了什么叫“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和《闪闪的红星》以火一般的革命激情鼓舞人心不同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采用与“谍战片”一脉相承的“静水深流”的风格,让人在一幅看似优雅的老上海风情画中,感受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无论是源自西方的芭蕾舞或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无论是火热的“红星”或是缥缈的“电波”,事实证明,红色经典只要能打破旧有思维模式的桎梏,大胆想象和创造,恰当地运用当代艺术表现手段,就能注入当下时代精神,符合当下审美标准。就像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说:“题材或会有年代之分,信念却能超越时代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