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 1992年10月11日,新民晚报在头版刊登一篇报道《浦东新区的“联合国大厦”》。文中提到,诸如中国船舶总公司、机械进出口公司、浦东海关筹备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浦东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承办者乃至未来重要机构的筹备者,纷纷搬进竣工才三年的上船大楼,18层楼总共286个房间,被50多家单位全部租完,这里成为他们建设浦东的“司令塔”。
今 今天的浦东,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鳞次栉比,云集了诸多优秀企业。截至2017年,浦东新区累计纳税超亿元的办公楼宇达到115幢,亿元园区达到21个,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就超过260家,国内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也达到170多家,成为浦东改革开放高层次、高水平的体现。
18层楼,即便上下班高峰,电梯全程运行时间也就40多秒,这是位于浦东的上船大楼较为“不变”的速度。而“不变”的背后,却蕴藏着浦东“巨变”的故事。
1992年10月11日,新民晚报头版刊登记者杨俊采写的《浦东新区的“联合国大厦”》,文中描述道:“如果您经延安东路隧道去浦东,一踏上新区的土地,就会远远看见两幢浅灰色高楼,在周围众多的大广告牌、路牌中特别显眼,它就是浦东新区最著名的办公中心——上船大楼。”这种视觉冲击,在今天犹如“高楼森林”的浦东已难找寻,跨入上船大楼,登上有些年头的电梯,来到每个楼层,也难让人与“著名”联系起来。
但历史不会忘记,上船大楼曾收藏了多少“激情档案”。当记者复述原文那句“有人说它(上船大楼)蕴藏着浦东开发的一股力量,也有人戏称它为‘联合国大厦’”时,老住户陈先生肯定地点点头。1992年,浦东开发进入快车道,内外资纷至沓来,在百业初兴之际,最缺的正是办公场所。而地处浦东中心,又紧靠浦东开发办的上船大楼,可谓“黄金宝地”,中国船舶总公司、机械进出口公司、浦东海关筹备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东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承办者乃至未来重要机构的筹备者纷纷入驻,五湖四海,群贤毕至,说它是产业界的“联合国大厦”,并不为过。
“上船的二号楼,是不折不扣的‘企业楼’,企业老总或项目负责人进进出出,步履匆匆。”陈先生回忆,“那时候,楼里装的是速度才一秒一米的长城电梯,天天很早开始,电梯里就塞满各单位员工,不少大老总和我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原文中就有一句印证了这般场景:“每天,离上班时间还差十来分钟时,大楼里就忙碌起来:电梯、走廊、办公室里的脚步声、电话铃声、急促的讨论声……”
正是浦东海纳百川的吸引力,来自国内外的精英只争朝夕地实干,这里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20多年,浦东的GDP翻了160倍,外贸进出口总额是363倍,财政总收入是394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57倍……这些奇迹的创造者中,就包括那些曾到过上船大楼的单位,“瞧,街对面那些银行总部大厦多气派,可他们的浦东业务起点大多在此。”上船大楼的老门卫王师傅谈吐中充满自豪。浦东发展之快超出想象,不仅改变着每个人,连自己相伴的上船大楼也悄然被改变着。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功能办公楼宇入市,上船扮演着“联合国大厦”角色,“大约是2005年,原在二号楼七层的某市政公司搬走,这里就不再有什么大公司或大项目办事处了,大楼恢复到以居住为主要职能。”
记者离开上船大楼时在电梯里偶遇一名白领,他曾是这里的租客,而单位就在旁边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当谈及这幢质朴平凡的大楼曾冠以“联合国大厦”,他先是有点诧异,接着哈哈一笑,“我还真不知道这个典故,但我知道,浦东现在就是个‘小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