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似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常态。小到几块钱的一把小葱,大到成千上万元的家电、家具,从孩童到耄耋老者都越来越习惯于掏出手机扫一扫付款。本以为就此告别实体钱包,省去了怀揣钢镚找零的麻烦,却不知隐形风险悄然增加。这不,10月上旬,苹果用户的支付宝账户就遭遇了集体被盗刷的事件,损失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正是付款新常态下“免密支付”惹出来的大祸。然而,面对因损失而意欲维权的用户们,苹果公司却和支付宝踢起了皮球,甚至令人讽刺的是,9月底支付宝还曾宣布升级“天下无贼”计划,承诺“被盗全赔”。
小额免密支付确实让消费变得更加便利,但在此次盗刷事件中,这一便捷的手段却引发了质疑。其实不光是苹果公司,移动支付市场里的博弈各方都有些或“强制开通”或“半推半就”的小额免密支付条款,这些条款看似方便用户,实际上却有些“霸王”——想要取消相关授权大多手续繁复,而“免密支付”的电子合同也往往避重就轻,多数都将责任转嫁到对移动支付还有点懵懂的用户头上。因此,账户被盗刷却无处维权的苹果客户所面临的窘境,其实也是互联网金融不得不直面的网络安全问题,更突显出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迫切。
作为拥有世界排名第一互联网用户的国家,支付安全关系到用户隐私,更关乎数据安全。账号被盗刷的背后很有可能就是用户的账户信息被泄露的黑色产业链。8月份,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统计,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已成投诉新热点。在我看来,要让移动支付时代“天下无贼”,除了用户自身要敲响警钟,提高防范意识,安全技术的更新迭代、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都是为了创设一个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得到保护的良性发展环境,如此这般才能让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和服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