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上海 遇见年轻 预见未来
曹刚 孙云
■ 青年科学家和志愿者在现场听取大咖们的主题发言 本版摄影 记者 徐程
  首席记者 曹刚 记者 孙云

  ▶▶▶本次论坛的最主要宗旨,就是要支持年轻科学家。     ——莱维特

  ▶▶▶能见到许多不同领域的年轻人,并且能提供和年轻人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这些正是我感兴趣的。  ——丹·谢赫特曼

  ▶▶▶诺奖得主应该更多地与年轻人交流合作,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这关系到科学的未来。     ——朱棣文

  ▶▶▶我们的确应该鼓励年轻科学家,他们大有潜力。即便失败,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灵感。    ——巴瑞·夏普莱斯

  “我第一次来上海,是1987年,我猜你还没出生吧?”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丹·谢赫特曼笑着问身边的年轻人。

  “对,我出生在1996年。”大学生志愿者刘宏阳礼貌作答。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二年级学生,这次论坛的志愿服务对象,是2012年图灵奖得主沙菲·戈德瓦瑟。29日晚上浦江夜游时,有媒体请他临时客串当翻译,便有了这段简短对话。

  负责志愿服务的普通学生,与参加主旨发言的诺奖大咖,看似相隔很远,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年轻人却是“诺奖天团”汇聚滴水湖畔的重要吸引力。

  感悟科学精神

  “论坛是一次绝佳机会,让我们大学生近距离聆听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观点。”在船上道别前,刘宏阳和谢赫特曼约定,“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物理学和化学也很感兴趣,期待明天在现场听您演讲。”

  第二天下午2时,谢赫特曼走上台做主旨发言,刘宏阳如约出现在台下。他坦言,许多顶尖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和他所学专业完全不同,不少专业术语难以理解。“不管是学理科、工科,还是医科、文科,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是共通的。我不会纠结于听不懂某个名词或概念,因为更值得用心感受和学习的,是科学家们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自由开放的合作精神,还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刘宏阳觉得,有些收获和改变,不是听一两次讲座就看得到,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形成。

  他说,身边有许多同学和他一样,遇到大腕云集的国际会议或论坛,都会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绝不是为了到顶尖专家身边套近乎、求推荐,而是去感受浓郁的学术氛围,去近距离聆听最尖端最前沿的声音。

  论坛茶歇期间,遇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刘宏阳不会主动上前攀谈。“志愿者的首要职责是做好服务,帮助解决生活、会务或沟通方面的问题。科学家们要处理很多工作,我们不应该再去打扰他们。”

  大咖也曾年轻

  和刘宏阳只有一面之缘的谢赫特曼如果知道,论坛里活跃着不少像这个小伙子一样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一定感觉很欣慰。

  在收到参会邀请的时候,他曾主动询问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是什么,主办方的回应迅速打动了谢赫特曼。“他们告诉我,这里能见到许多不同领域的年轻人,并且能提供和年轻人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这些正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年轻人”“合作”是最吸引谢赫特曼的两个关键词,也是许多顶尖科学家齐聚申城的共同期待:多和年轻人合作。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教授年轻时,就是合作的受益者。在昨天的主旨演讲中,他展示了一张自己读研时的英俊照片。那年,实验室里就有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论文指导老师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当时足够幸运,能加入优秀的团队,去携手开启全新的原子物理学与光学探索。”

  他建议,诺奖得主级别的顶尖科学家应该主动张开双臂,去拥抱更多热爱科学的年轻人。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朱棣文的感受更深,他当年就读物理系时,曾与6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事,对他早期科研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应该更多地与年轻人交流合作,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这关系到科学的未来。”

  鼓励脑洞大开

  年轻人,也包括已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科学家。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莱维特的主旨发言,特地加了一大段话,主题为“必须重视年轻科学家”。他发现,美国科学院的基础科学家正在变少,46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更少,获得的资金支持也在下降。“慢慢老去的科学家得到了更多拨款,而1980年,约一半资助给了年轻人。”莱维特坦言,“未来的发现和发明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来实现。”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核心研究,几乎都是在3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实现的。”莱维特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50年至今,美国获得的诺贝尔奖经历多年激增,近些年又明显下降。“这与年轻科学家不受重视有很大关系。”

  莱维特透露,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早在25岁前就有了想法。“我们不要给年轻人太多压力,不要给过多头衔和职位,科学家的黄金时间只有20多年,要鼓励他们有更多疯狂的想法,并去实现这些想法。比如计算机科学领域,很多年轻人的突破已经完全超过了上一代人。所以,本次论坛的最主要宗旨,就是要支持年轻科学家。”

  “我们的确应该鼓励年轻科学家,他们大有潜力。即便失败,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灵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十分赞同莱维特的观点。“我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时,前辈告诉我,很多时候其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但是身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该有更多想象力。打破约束,才会有更大突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共享进博会
   第A07版:共享进博会
   第A08版:共享进博会
   第A09版:共享进博会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14版:公告
   第A15版:大虹桥专刊
   第A16版:大虹桥
   第A17版:大虹桥
   第A18版:大虹桥
   第A19版:中国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化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专题
   第A30版: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4-29
于上海 遇见年轻 预见未来
路盲脑子“缺根筋”?诺奖夫妇:“别慌”
会议一再拖堂 讨论没有茶歇
新民晚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A04于上海 遇见年轻 预见未来 2018-10-31 2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