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本版列表新闻
文体人物~~~——专访乌兰牧骑老队长巴图朝鲁
文体人物~~~——专访乌兰牧骑老队长巴图朝鲁
文体人物~~~——专访乌兰牧骑老队长巴图朝鲁
文体人物~~~——专访乌兰牧骑老队长巴图朝鲁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体人物
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专访乌兰牧骑老队长巴图朝鲁
孙佳音
■ 巴图朝鲁
  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60年来,乌兰牧骑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卓越姿态不仅活跃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巡演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我18岁成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一分子,38岁当上了队长,今年我78岁了。”老队长巴图朝鲁昨天接受了晚报的独家专访,他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认真地演一场。”  

  一演半年

  “我是1960年进队的,算是第一批乌兰牧骑队员,那会儿我们下牧区演出,还用马车,很苦,但又不觉得苦。”今年78岁的巴图老人神采奕奕,他的汉语并不算太流利,他认真地介绍说,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我们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职能。1957年,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以后,我们每年4月到10月下牧区送演出,每次半年。”现在,整个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那会儿,每天演出一场到两场,每场两个小时。”巴图介绍说,限于交通条件,一般一天只能辗转一个地方,但有时候会一天连演几场,“比如我们演完了,才听说有牧民今天去放羊,没能看上,那等他们回来,再演一遍;比如有老人病了来不了,那我们就去老人家里,单独为她演一场……那时候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落下一个蒙古包,也不落下一个想看演出的牧民。”  

  沪蒙有情

  “不演出的那半年,我们会集训,会创编新节目,会把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都集中起来,相互学习、切磋。”巴图告诉记者,他们在长期的排练演出中,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牧民的需求,“牧民相对分散,草原上幼儿园很少,牧区的孩子根本得不到好的学前教育,怎么办?”队长巴图在1981年提出要组建木偶小组,“可是我们不会制作,也不会表演,于是我们想试着来上海取取经。”

  上海木偶剧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甚至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倾囊相授,“我们1982年的3月来的,当年6月1日就带着一台演出和五个短剧所需的道具回到了内蒙古,在苏尼特右旗的一个幼儿园进行了第一场木偶演出。”78岁的老人有点激动,“没想到那么受欢迎。不仅孩子高兴,孩子的父母也跟着高兴,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也特别高兴。真的非常感谢上海木偶剧团,是他们为牧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巴图告诉晚报,三四年前,他还带着当地幼儿园的老师来上海再取经,“这次来上海,也带着任务呢。想让上海木偶剧团再教我们一点‘新招’,好回去给现在内蒙古的孩子用新的道具,讲新的故事。”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郊野大地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4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两封信 两地情
草原风吹到浦江畔
扫一扫
新民晚报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A17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2018-11-13 2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