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谈的是中西医结合方法中的第二大问题。
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相互切换要得当。中医的治疗原则从大的方面讲,就是扶正与祛邪两个方法,它贯穿于中西医结合应用,或者长期只用中药治疗的整个过程。
在与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原则是,只要西医在放化疗(等于中医的祛邪),中医就扶正调理。放化疗结束,中医就全力祛邪,或兼治次症。
扶正调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骨髓及解除其他副作用,以力争西医疗程的顺利完成。这期间中医在原则上就不应施以清解癌毒之法。因为化疗会对人体正气造成伤害,如果再以中药祛邪,则机体正气更加不能承受。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并无明显副作用,对此又可根据下面两种情况分别处理:一种是化疗后显效,可以不用中药,也可结合抗癌的中药以增强抗癌的疗效。另一种是化疗后有效但不明显,那就应该结合应用抗癌的中药。当化疗出现了无利或弊大于利的情况时,就应及时让中药充当抗癌的主力。如果中药一直有效,就一直以中药为主,西医疗法停用。当中药的疗效难以持续时,再改用非标准的低剂量化疗或其他温和手段。依据具体病情而适时适宜地彼此替换,这种结果要比单用西药或中药好出许多。
中医祛邪的任务要等到西医的疗程全部完成后,针对正气不虚或者基本不虚的患者再施以祛邪法。如化疗刚结束而以虚弱为主者,就先用补法使其基本恢复,再用祛邪法继续抗癌。
凡在化疗开始后就接受我“大方峻量法”治疗的患者,大多数都能顺利做完标准疗程的化疗。不仅如此,有些患者还可因为骨髓保护良好而酌情增加化疗次数,这就更加有利于远期疗效的提高。癌症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慢性过程,一旦发病就说明了不仅敌人数量已多,而且力量已经强大,所以不可能通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就把它彻底杀净。我不仅主张化疗的时间应突破现有规范的设定而适当延长,而且还主张抗癌的任务应该持续终生(对此我将在后文中详述理由)。
下面的问题值得思量。为什么有些西医在患者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后仍要强行化疗?为什么非要等到被西医告知不治后患者才去寻求中医的帮助?除了患者和家属在不做是死,而拼死赌一把或许还有希望的心理驱使和要求下,医师只好无奈配合,以及医师受制于放弃包括化疗在内的既有方法后,就面临无药可以替代的绝境这些客观因素外,还有就是更多的患者和西医师并不认同中医在直接抑杀肿瘤上具有良好的作用。我以为这一误识才是导致他们在面临无奈时依然孤注一掷的更为主要的原因。这种结果不能责怪患者和西医师的不明智,而只能归咎于中医自身。
尽管中医界一直在肯定着中医在治癌中的良好作用和应有地位,但在现实中被人们能够认同的具体作用,主要还只是局限在扶正调理而不是直接抑杀肿瘤上。相比西医而言,它只是辅助性质而处于从属地位的。我认为这一事实基本存在。医学属于应用科学,它固然需要先进的理论,但更得讲效果,而好坏得由临床说了算。为什么在夏季中医的发热门诊门可罗雀?而在冬季的膏方门诊却人满为患?这一现象不正是中医能力所在的真实写照吗?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和治疗观等思想固然是科学和先进的,但我们也该明白另外的道理是,某一学科拥有了先进的思想,并不一定意味着同时就能天然拥有与其相应的先进的技术能力。今年第十期《中医杂志》开篇之作中有一段文字:“我们引以为荣的疗效,集中体现在西医遇到困难的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领域,而且多数属于控制性疗效而非根治性疗效。一旦西医在这些疾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中医药学的未来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这是不是中医的现状?这是危言耸听吗?
许多西医专家不相信中药能理想修复化疗对骨髓的强烈损害,更不相信中药对直接抑杀肿瘤会有良好效果,但当他们看到良好的事实后,就会主动向中医表示尊敬。我由衷感谢华山、中山、肿瘤等医院的一些西医专家,尤其是仁济医院的曹主任,她不仅时常把一些患者介绍给我,还特地委派其助理来看望我,令我非常感动。我跟他们素不相识,他们能这样做,并不只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中医的尊敬和病家生命的真心爱护。我高度赞赏并感动于他们的学术胸怀和人文精神。我坚信:如果中西医能够真正结合好发挥好,那么治癌疗效领先于世界应是较有可能的。
我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医在治控癌症中确能发挥辅助或主治的重要作用。如果中医的整体力量能够明显提高,那么患者和西医师在治癌过程中所面临的那些困难就可因此而有较大改善,疗效也会因此而有较好提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