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牛“谈情”
徐根飞
  文 / 徐根飞

  我50年代认识牛,60年代了解牛,70年代会使用牛。在那个牛气冲天的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2到3头牛,配有一名专职饲养员。当时牛是不能随便用的,由生产队长指派定人定牛,生产队长都是用牛高手。

  和牛配套造福于农民的除了犁,还有水车、耙等农具。在60年代前,农村还没通电,农田灌溉都靠水车,水车有牛车和脚踏车两种,脚踏车是靠人力脚踏取水,样子很像现在小区健身的踏车。

  牛车有个车棚,用石柱支撑固定,上面盖有一层稻草,防雨遮阳,四周通透,很像一个凉亭。车棚地面呈圆形,直径一般10米左右,中间有个独木转轴,下面连着一个大转盘,大转盘的齿轮带动水车,由连头和板子传动通过水槽取水到田里。车棚周边是夯实的路基,牛被套在牛车的横杆上,就在圆形路基上不停地兜圈。有的牛还被蒙上双眼,防眩防偷懒,名曰:牛赶车。

  犁是用来耕地的。好牛配好犁,耕地省力气。 耙有旱耙和水耙两种,旱耙用于干作业,旱耙的金属耙刀分两排交错排列,用牛拉动可以把土地细化,节约劳动力。水耙的齿牙都是榉木等坚硬木材制作,用于平整水田,划田呈浆糊状,便于人工插秧。还有游田板,有四米长、宽30厘米左右,人站在上面,左手握牛绳,右手拉牛尾巴,掌控的人有时脚跟用力,有时脚掌用力都是有讲究的,有经验的老农可以把一块田的水平控制在2厘米以内。

  耕牛有两种,黄牛和水牛。早期黄牛居多,后来逐步被水牛取代。水牛体大力粗,立夏至立秋时节都泡在水塘里,蚊蝇多的时候只有鼻子露出水面,避免了蚊蝇叮咬。清明前后,晨曦来临,炊烟袅袅,你会听到一声声低沉的牛吼。这时青草还带有晶莹露珠,有老牛吃嫩草、不吃嫩草不肥之说。

  生产队要是出生小牛,村里人如家里添丁一样皆大欢喜。生产队会奖励300个工分给专职饲养员,感谢饲养员对妊娠期的母牛、哺乳期的牛犊付出的辛勤劳动。每年春耕前,大队会对每个生产队的耕牛进行评比,膘肥体壮、棚舍干净卫生的,设一、二、三等奖。得奖耕牛两角中间的头顶上挂上大红花,饲养员牵着戴着大红花的牛从大队回来,要是后面跟着小牛犊,一路点赞声不绝!

  牛犊到长角和板牙的年龄,就要穿鼻孔。有经验的老农会用专用钢针穿上浸泡菜油的棉纱线,几个身强力壮的社员固定好牛头,一声惨叫后,牛鼻子穿好了。穿牛鼻子很有讲究,位置偏差对牛一生影响很大,往里影响呼吸,往外影响牛绳灵敏度。牵住了牛鼻子,它就“俯首甘为孺子牛”了。牛绳是传递信息给牛鼻子的,犁地的时候,掌犁人右手扶犁把,左手牵牛绳,拉牛绳时牛会左转,撇牛绳时牛会右转,还可以用声音发指令,牛都能领会。干完活,你把牛绳往牛背上一放,说一声“回家”!牛会乖乖地回到自己的牛棚,这叫老牛识途。

  犁千斤,耙八百,压一压,无数码,可见牛的力气之大。后来有了拖拉机,精耕细作,当牛做马的也省力气了。有时候拖拉机陷在水田里了,拉不上来。牵来一头牛,一拉就上来,所以叫拖拉机。

  其实养牛和养人是一个道理。要会养牛,用牛,更要懂牛。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牵牛鼻子执牛耳,需要一个过程。牛有牛劲,也有牛脾气,有时候还会顶牛!牛也会欺生,挤轭头,磨洋工,打地滚……

  牛吃稻柴鸭吃谷,牛就是牛逼,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广告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夹菜,一门感情的艺术
“伸手要钱”过时啦
书法
对牛“谈情”
怎样个老法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1对牛“谈情” 2018-12-15 2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