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展车数量由216辆增加到1179辆,参展企业由400家增加到1200多家,展出面积由2万平方米增加到22万平方米。上海车展从第一届到第十七届,展车数量由百余辆增加到1400辆,参展企业由73家增加到1000多家,展出面积由1万平方米增加到36万平方米。这些数字是北京、上海车展成长的脚印,两大车展之所以能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不是主办者做出来的,而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进步和汽车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背靠的是中国市场这棵“大树”。
回顾两大展会创办之初,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上海车展从1985年的第一届到90年代初期的第四届及北京车展的前两届,基本上都是被外国汽车巨头所占领,直到上海车展的第五届及北京车展的第3届,也就是从1993年开始,两大车展才逐渐开始看到国内汽车商的身影,车展从“洋车天下”,渐渐转向为国内国外平分秋色。
1995年第六届上海车展十分火爆,因为在前一年,中国政府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就意味着,国家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第一次把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写进了政府政策文本,从此中国轿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1995年以后到2003年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一个高潮阶段,也是北京、上海两大车展渐渐迈向成熟的一个时期。汽车政策等各方面更加明朗化了。1999年中国汽车工业从低速增长转变为适度快速增长,产销双双达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开幕的上海第八届国际车展及2000年开幕的第六届北京车展无疑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规模最为壮观的国内车展。
2003年,适逢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2002年我国车市的“井喷”式增长也使得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青眼有加,2003年的第十届车展及2004年第八届北京车展吸引了众多世界汽车巨头的目光。而2005年第十一届上海车展与2006年第九届北京车展则是一个临界点,预示着中国步入汽车社会的开始。
从2005车展以后的6年间,中国车市连续井喷,2009年、2010年销量先后越过1300万、1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两大车展在全球知名度大大提高,迈开了向国际顶级车展靠拢的脚步。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00万辆,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球第一。随着中国汽车全球第一大市场的企稳,为中国车展经济提供了沃土;而北京、上海两大国际车展的所起的平台作用连同广州、成都等地的地区性车展,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推动作用。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