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魔都拾忆者”用镜头追赶城市变迁~~~
“魔都拾忆者”用镜头追赶城市变迁~~~
“魔都拾忆者”用镜头追赶城市变迁~~~
“魔都拾忆者”用镜头追赶城市变迁~~~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都拾忆者”用镜头追赶城市变迁
寻找未曾消失的消失
吴旭颖
■ 《亚洲第一弯》 王帆摄
  在江宁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二楼,“寻找未曾消失的消失”摄影实物展正在举办。一进展厅,40幅老建筑的照片映入眼帘,带人们跨越时空,寻回淡忘的城市记忆。最受欢迎的一幅作品叫《乐观男孩》。照片里,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男孩站在即将拆迁的单元楼门口,转身看向镜头,脸上满是笑容。

  “照片里的男孩叫顾天宇。”拍摄者徐舟介绍。徐舟和顾天宇年纪相仿,他是在带着相机探索老式公寓的途中,偶遇了这名原住户。“我让他介绍这里的过去,以为会充满不舍和感伤,实际上他却非常乐观洒脱。临别,他还把一些儿时的玩具送给我收藏。”

  这次的展品,都是“魔都拾忆者”小组提供。徐舟起初是在豆瓣上看到“魔都拾忆”的活动,随后加进了这个微信群,现在群里已经有近200位成员。群主李志晨消息最灵通,总能第一时间发布动迁的消息,让大家赶去拍照。摄影之余,李志晨爱把拆迁的老门牌捡回来。展览上,他收藏的104块门牌铺满了整整一面墙,每一块都代表着一栋曾经存在、如今已消失的老房子。在李志晨的带领下,群里的“拾忆者”们也从单纯摄影,到慢慢喜欢上在拍照途中“拾荒”,收藏被遗落的老物件。

  在“拾忆者”们的眼里,人们长年累月生活所留下的痕迹具有独特的魅力。透过这些痕迹,他们看见了曾经的人和故事。1997年建成通车的延安路高架外滩下闸道,因其壮观的弧形外表,被称为“亚洲第一弯”。2008年2月,得知“亚洲第一弯”即将被拆除的消息,摄影爱好者王帆特地选择封路的前一天,叫了辆出租车,最后一次驶上这条道。如今,“亚洲第一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被永远地定格在他的照片里。“这几年来沪的新上海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过这么一道‘弯’。我的照片让他们也能一睹其风采。”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ZF01版:中缝4-21
寻找未曾消失的消失
名团名剧名角来到你的身边
被羡慕的理由
硬件要提升 服务需跟进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7寻找未曾消失的消失 2019-01-11 2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