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反向春运
曹 刚
  曹 刚

  一周后,2019年春运大幕拉开,将历时40天。

  春节抢票战的硝烟刚起,新词“反向春运”突然走红,指的是年轻人将父母或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返乡,恰与春运大军反向而行。

  其实早在5年前,这个词就已出现。公开报道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是今年春节的热门目的地。除夕前一周,飞往这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40%,“四老一小”订单显著增长。

  方向一反,好处多多。一来省力、省钱。与客运大潮背道而驰,不必再为抢票焦虑,还可能淘到“白菜价”机票,说不定比火车票还便宜。二来同样能全家团圆,而且老人孩子假期较长,早出门、晚归乡,过年团聚更从容。三来也为大城市增添了人气。于是,一些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开始尝试全新的过年模式。

  有人感慨说,应鼓励更多人“不走寻常路”,有望彻底改变春运“一票难求”的局面。恐怕过于乐观了。

  首先,客观条件受限。要真正融入大城市,居有定所,事业稳定……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并不多。

  其次,传统习俗难改。过年的意义,除了辞旧迎新,还有缅怀祖先、慎终追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一句俗语,也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家乡,有儿时玩伴、乡土乡情,能拜年串门、促膝长谈。特别是扎根故土的长者,“反向”背后或有颇多无奈。有人觉得“亲人在哪,家就在哪”,不过,家和家乡毕竟是两个概念。

  此外,与“正向”相比,“反向”只占少数。在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回乡过年,仍将是“主旋律”。不管是接家人来大城市,还是陪全家外出旅游,都是一种补充方式,多一个选项,但要打破固有平衡,很难。

  全国春运客流2012年首次突破30亿人次,2014年创下36亿的记录,近几年在27至29.7亿间波动。数字回落,折射出我国产业转移导致不少城市增加了本地就业。从长远看,只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城市集群逐渐错位互补,才可能深层次地解决春节人口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社会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25岁小伙为白血病人送去希望
欢乐互动让孩子喜欢这里
反向春运
沪营商环境获较高评价
保乳术后放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97%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反向春运 2019-01-14 2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