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磅礴的科技动力。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转型发展压力,位居全国制造业前列的江苏,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向创造、产品向品牌、速度向质量的“三转”之变。
推动科技创新驱动
作为科教资源大省,江苏一直面临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尴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制造优势变成创造优势,是江苏近年来矢志追求的目标。
去年10月,书写桥梁界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令人自豪的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却闪耀着许多“江苏元素”。其中,“吊起”这座大桥的斜缆索,就出自江阴民企——法尔胜之手。该企业累计为港珠澳大桥三座斜拉桥制造了逾2400吨高强度、耐久型斜缆索,并成功抵抗住了去年第22号台风“山竹”的凶猛来袭。如今法尔胜已从由生产渔船麻绳起家的小工厂成为国之重器的共同建造者。而对于企业的华丽蜕变,法尔胜缆索公司副总工程师周祝兵则归因于企业多年来对新技术孜孜以求的成果。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的强大赋能,也让越来越多江苏企业求新求变,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扬子江药业集团加快自主创新,目前已有6个制剂品种通过欧盟GMP认证,5个中药材标准进入《欧洲药典》,年产销达15亿元的消化科产品预计今年将申报欧盟认证;亨通集团研发出世界首根大长度500千伏海底电缆,创造了“全球电压等级最高、单根无接头最长”的世界纪录……多项科研技术频频亮相世界舞台,也将“聚力创新”的浪潮愈推愈高,进一步激发着企业释放创新活力。
注重自主品牌建设
自主创新和自主资本是自主品牌的“一体两翼”,而打造自主品牌更离不开创新和资本的强力支撑。作为江苏省工业自主品牌50强企业的红豆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提出“创品牌”,由此“红豆”品牌较早地印入消费者心中。而红豆集团也开始逐渐转变经营模式,把重点放到品牌培育上。从一个手工小作坊发展成为现在拥有2.2万多人、专利2000多件、年销售额达503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到创造运营型的转变;从传统制造到两化融合、智慧升级……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该集团多年来一直注重打造自主品牌密不可分。
近年来,江苏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和可持续经营,重创造也重“吆喝”。比如: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用物联网技术对工程机械进行远程管理和实时监控,将消费者对徐工的品牌认知从“线下”拉到“线上”;雅迪电动车成功入选俄罗斯世界杯官方赞助商,展示品牌自信……截至目前,江苏共创成世界名牌2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中国名牌238个,占全国总数的12%。根据规划,到2020年江苏将培育50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有一组数据或许能被江苏人津津乐道:国土面积占全国1.06%、人口占5.8%,经济总量却占全国的10%。据了解,2018年2月,江苏省公布419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其中智能制造占56%。据江苏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将以点带面,对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巨大示范和撬动作用,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据统计,去年前三季度,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3.4%,新产品产量增长尤其迅速。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96倍,智能电视增长52.2%,3D打印设备增长72.8%。此外,海工装备、机器人、通信设备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加速成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江苏将更加注重修炼内功,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