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谈璎
1
独立理财子公司
买前先看“出品人”
作为家庭财富的主流投资品种之一,银行理财产品深受老百姓喜爱。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2.32万亿元。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占比约为70%;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占比约为15%左右,总体保持稳定。
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有利于实现理财子公司与母行的风险隔离,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真正实现“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于投资者而言,这也意味着今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再抱有只赚不赔“宝大祥”的老观念,不能光看收益率,还要看“出品人”,掂量一下风险程度。
2019年1月4日,银保监会批准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此前数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获批。其他多家商业银行也正在抓紧开展申报理财子公司工作。银保监会表示,这将进一步丰富机构投资者队伍,拓宽金融市场资金渠道,满足金融消费者多样化金融需求。目前,已有20余家银行宣布将设立理财子公司。
2018年12月2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实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培育和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引导理财资金以合法、规范形式支持实体经济,投资金融市场。
作为一项制度创新,银行理财子公司由在我国境内注册成立的商业银行作为控股股东发起设立,属于独立于母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从事理财业务。也就是说,将来你买到的理财产品,“出品人”可能不再是银行,而是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如果兑付出现问题,无人来托底,风险需自担。
2
降低门槛担风险
收益波动增大了
用一句话概括今后理财产品的新特点:购买零起点,可直投股票,机构能代销,首购无面签。理财产品起点低了,收益率波动增大,提高了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
《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进行了适当调整,使理财子公司的监管标准与其他资管机构总体保持一致。主要包括:第一,参照其他资管产品的监管规定,不在《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设置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第二,在前期已允许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第三,规定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也可以通过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代销,并遵守关于营业场所专区销售和录音录像、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匹配原则、信息披露等规定,不强制要求个人投资者首次购买理财产品进行面签;第四,仅要求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
去年出台的“资管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虽然占比不大,但已出现一定的增长,投资者要逐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应留存超出预期收益率的投资收益,而要明确核算规则,并将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全部给予投资者。也就是说,产品没有了预期收益率这个“锚”,收益以净值的形式公布,投资者自担风险的同时,也可能获得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
3
“躺着赚钱”难持久 看清方向再行动
有人开玩笑说,2018年是“躺着也能赚钱的一年”,只要把钱存到银行,什么也不做,就胜过了大多数忙碌理财了一年的人。应该这么讲,理财赢家属于那些看清大势的执行者,与忙碌程度并不成正比。一年存银行可能跑赢大势,年年存银行长期来看收益肯定落后。
在刚过去的2018年,A股创下十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这其实是对上一轮大牛市暴涨行情的一种修正和回归,暴涨和暴跌都不会是常态。相比权益类产品的颓势,银行理财产品表现稳定,收益令人满意,平均收益保持在4%出头。环顾市场,已是很不错的成绩。根据普益标准的调研报告,去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34%(剔除结构性产品、净值型产品及外币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约为8.74%,货币基金收益率3.43%。今后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仍是大众喜爱的投资品种,但同时要适应它的新变化,保本保收益的时代正渐渐远去。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很多是风险厌恶者,期望较稳定收益,不愿承担太大的风险。对于其中部分绝对不能承受资金亏损的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以后,银行大额存单、国债可作为替换品种,当然收益率会低一些。大额存单可转让,起点至少20万元,安全性高,但是期限短的年利率一般,年利率能勉强赶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基本都要3年或以上。在这个稳中求变的时期,需要不断学习新产品新知识,把握合理的投资大方向。
2019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在年头看不清年尾,那就等看清了再行动,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失为一个稳健的选择。对于家庭理财的当家人来说,适当降低收益预期,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争取在投资的长跑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