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2019年01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皮弄
——卧波堂随笔
老姜
  老姜

  石皮弄是南市的一条小街,因为路面铺有石头,故称石皮弄。

  石皮弄工字形状,窄而长,一侧为南石皮弄,一侧为北石皮弄,中间一杠为中石皮弄。

  中石皮弄有个跷脚,小时患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一跷一跷,大家称他为阿跷。阿跷从小没了爹妈,也没有兄弟姐妹,一人住间阁楼,靠民政救济,每月八元钱。吃的是百家饭,东家混一顿,西家混一顿,当然是不上人家台面的,只是拿着个搪瓷大碗,盛上一碗米饭,搛点小菜。一个人吃饱全家吃饱,一个人睡着全家睡着。阿跷不上学,从早到晚站在弄堂口,看见漂亮的小姑娘就会吹个口哨,做个鬼脸什么的,上海人叫“吃豆腐”。但阿跷自有分寸,只是到此为止。阿跷喜欢打相打,天不怕、地不怕,小孩见他都躲着走,但阿跷专拣横的打,从不欺侮小孩,全石皮弄都认阿跷是一只鼎。

  北石皮弄有只垃圾箱,由一个中年男子负责看管,是个兔唇,上海人称豁嘴,弄堂里小孩叫他兔子头。每次去倒垃圾总觉得怕怕的,趁他不在,赶紧倒了,扭头便跑。当年的垃圾主要是煤灰,当然也有些破烂,兔子头负责看管,回收也归他。每当傍晚环卫车把垃圾拉走后,他会把垃圾箱里里外外扫得干干净净,时不时还用石灰水刷上一遍。旧上海对捡破烂的有个歧视性的称呼“垃圾瘪三”,1949年后私下还是那样叫。“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有人揭发,“迭只瘪三是国民党逃亡的连级军官”,众人大愕。不久,根据“公安六条”作为“历史反革命”遣返回乡。

  记得小时候,上海弄堂口都摆着一口大瓦缸,上海话叫“泔脚钵斗”,家家户户倒剩菜、剩饭用的。住在南石皮弄的一位阿姨负责打理,每到下午她会推来一辆平板车,把泔脚装到两只硕大的柏油桶内,徒步拉到浦东乡下喂猪。本来这样的苦应该是男人受的,因为丧偶,女人便成了一个顶门立户的汉子。虽然活又臭、又脏、又累,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里来雨里去,脸被晒得黑黑的,但身体却棒棒的。邻居们都叫她“猪猡阿姨”,她也不介意,整天乐呵呵的。

  石皮弄住着好几百户人家,大人剃头一般去理发店,小孩剃头多数在理发摊头。“洋猢狲”整天提着一个人造革做的手提包到处转,包里放着木梳、推子、剪刀,还有刮胡刀。叫他“洋猢狲”是因为姓杨,又因为高高的颧骨、尖尖的腮帮、鼓鼓的眼睛,长得一副猴相。上海人称猴子为“猢狲”,于是就有了这个称呼。“洋猢狲”手艺不错,价钿便宜,待人和气又十分仔细,小孩们要他剃头,还喜欢跟他开玩笑。比如,银行里存折有几钿?啥辰光讨老婆?今朝剃头侬请客?他总是面带微笑,笑而不答。

  上海老城厢是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普普通通的小市民过着平平淡淡的小日子,即便回忆也是风轻云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新视界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误读及其他
抗老良方
石皮弄
电影迷父亲
石皮弄(中国画)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蜜点梅花带露餐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石皮弄 2019-01-28 2 2019年0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