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昨亮相国博
潘子璇
■ 虎鎣 潘子璇 摄
  本报北京今日电 (驻京见习记者 潘子璇)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西周青铜“虎鎣”于去年11月回归祖国,12月入藏国家博物馆。昨天,“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国珍贵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代表性典型范例。为此,国博首次以单一文物为主题策展,全景式展现了“虎鎣”本身的器物特点和流传历史。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西周礼器 皇家旧藏”,通过介绍“虎鎣”的铭文、器型、纹饰和器座,说明该器定名为“虎鎣”的依据,以及“鎣”与“盉”的关系,详解“虎鎣”独特的造型及富于变化的各类纹饰。值得一提的是,“虎鎣”所配的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见左图 潘子璇 摄)彰显了“虎鎣”清宫旧藏的特殊身份。这件器座选材精良,雕工精湛,经年历久,器表包浆完好,应是当时清宫“造办处”的做工。

  第二单元“山河破碎 流失海外”,以图文的形式追述了“虎鎣”被劫始末。“虎鎣”系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埃文斯家族的信件及档案等资料,记载了哈利·路易斯·埃文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参加烧毁圆明园及其本人的抢劫行为。

  “虎鎣”坎坷流失海外百余年,其回归祖国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在展览的第三单元“跨国追索 回归祖国”中,对“虎鎣”惊现英国拍卖行、我国政府积极追索、行业组织踊跃支持、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实物鉴定和捐赠接收直至最终入藏国博的全过程进行了梳理。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虎鎣”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展览期间,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鎣”这种青铜器种类,国家博物馆特从馆藏珍品中挑选多件同类型或同用途的器物供观众一同欣赏,同时还专门为“虎鎣”制作了虚拟展示,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观众不仅可以目睹“虎鎣”真容,还可以通过虚拟互动展示项目仔细观察“虎鎣”每一个角度的细节。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8版:专版/新民楼市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综合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大虹桥
   第A16版:大虹桥
   第A17版:大虹桥
   第A18版:大虹桥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夜上海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汽车周刊
   第A3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0
梨园光影 戏味人生
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昨亮相国博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24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昨亮相国博 2019-01-30 2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