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渔阳里建成。这条曾经南北贯通的弄堂,一头连着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一头连着南昌路(原环龙路),靠近淮海中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新渔阳里,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老渔阳里。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淮海路上的新渔阳里,对南昌路的老渔阳里有些陌生。1920年的夏天,陈独秀、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老渔阳里2号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这也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新青年》在这里编辑,《共产党》月刊在这里创刊,这里也成为了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
厉震林委员此次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上海渔阳里“建党风云”的建议》提案,指出目前新老渔阳里原先连通一体的老弄堂已被人为地隔断了二十多年,致使原先的红色历史风貌被人为地阻断,彼此无法走通,而且目前的规划也是新老渔阳里分开实施,这就损坏了革命旧址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新老渔阳里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开放。厉震林委员建议,对于新老渔阳里,唯有统一规划整体推出,才能真正体现其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
2018年8月,“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启动,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将在纪念馆整体改造后亮相。本次整体改造将在其东侧建立渔阳里纪念广场,提供给广大青少年开展团日活动,成为青少年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的重要场所。广场的设计与实施交给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
据金江波委员透露,此次团队为渔阳里纪念广场设计了大型浮雕墙。浮雕展现的是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时期奋斗的优秀青年人物,呈现出时代特色和符号。其中还镶嵌了一扇石库门,参观者可以打开石库门,直接通过走道进入纪念馆进行参观,力争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金江波委员表示,此次对于渔阳里纪念广场的设计过程,是一次用公共艺术理念与手法表达红色文化的实践,也是城市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再创造,并将为今后更好地融合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积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