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今年上海两会,“长三角一体化”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热词”。
不仅上海,在苏浙皖三地的省级两会上,长三角一体化也凝聚期待与共识:江苏将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与国家层面对接,加强谋划,做好规划,大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浙江要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浙江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绿水青山、民营经济等优势;安徽将深度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规划纲要编制,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自然成为今年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有媒体统计,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首日,就收到与长三角一体化直接相关的提案30件,超出过去六年的总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举行专题审议会,吸引161位代表参加。
“请教有关部门几个问题: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何时出台?第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花落何处?第三,示范区如何引领一体化融合?第四,示范引领是联动发展还是虹吸效应?第五,示范区建设的抓手和载体有哪些?第六,市场主体如何参与示范区建设?”专题审议会上,市人大代表时筠仑一口气抛出六个问题,足见关注之深、关切之殷。
运用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推动铁路安全协同立法、推动长三角地方金融监管协同立法、依托自贸新片区建设深化长三角联动发展、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截至昨天,本次市人代会收到议案49件、建议906件,从多角度、多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其中,不仅有“高大上”的宏观话题,更多是“接地气”的直观感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与你我休戚相关。
“我开车有个体会,开到跨省的地方就要付费,几公里后又要取卡,不少堵点都在省际高速公路的收费站附近。”市人大代表方玉明从个人体验出发,建议取消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主线上的收费站,在专题审议会上引发共鸣,也得到市交通委的积极回应:“今年我们向交通部提出来,力争今年要有所突破。”
“上海是‘小农业’,很多农副产品的供应都来自长三角地区,如何确保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的安全?”市人大代表沈银欢很关心去年底成立的长三角重要产品追溯联盟,建议各省市共同推进区域农产品和食品的源头管控协作,同时推进长三角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以科技力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上海医院一年的患者就医量超过两亿七千万,各三级医院诊治的患者中,近50%来自长三角其他城镇。”市政协常委卢慧文坦言,上海三甲医院与长三角其他医院跨区域医联体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建议以上海优质医院为依托,因地制宜有效提升医联体水平,并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建立医保结算一体化新模式。
“不同省市对于教师职称和校长职务的资质认证互不承认,学生学制方面也存在差异,在转学、升学时碰到障碍。”今年,民进上海市委提交一份提案,建议长三角地区设立共同的教师入职和发展标准、校长的任职和职级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通过专业领域的资源共享和标准协同,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处收费站、一个菜篮子、一张医保卡、一本教师证……看似是一件件小事,背后却是满满的“干货”和“硬货”,是对长三角公共服务普惠、优质资源共享的期许,是对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发挥龙头作用的思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计,亦是民生,“抓大”也不能“放小”,让每一个“长三角人”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国家战略的红利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