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前不能停车,内急上个厕所被罚200元;没地方停车吃饭,只好捧着饭盒站在路旁,边吃边看着车子;路边没有地方上下客,送老人、孕妇到医院门口也被贴单……近年来,出租车司机“三难”问题愈加凸显。此外还新出现了夜间无处停车、无处洗车等难题。
交通大整治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不过,出租车的营运服务具有行业特殊性,行车是一种职业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私家车。在要求司机严格守法的基础上,也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建议上海各方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有关部门能区别对待出租车司机群体,在管理中不搞“一刀切”;在公共厕所及司机集中吃饭点附近,另划出或增加营运车辆可停放的区域,为司机提供便利。希望有关部门能综合考虑出租车司机营运的实际情况,不要让司机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进而影响服务质量。
将城市风貌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上海现有各个级别和层次的历史建筑3057幢。上海的历史建筑群包括中西方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建议上海参考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极大提升上海作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国际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情况可分成两大类:一是单一的建筑或遗址;二是某一地区的建筑群或遗址的整体。上海的情况与已被列入“世遗”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日本的古京都历史古迹、古奈良历史遗迹等地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参照第二类情况,将上海城市历史风貌区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议上海制订整体性规划,保持建筑物及其周边风貌,做好相关学术研究。同时,积极准备,了解申报程序,确定主持机构,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将上海历史风貌区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利用文化空间保障市民美育培训
店招是统一还是各具特色?艺术小店外墙可以“画”成作品吗?扮美城市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这些话题引发全民热议,其背后是城市对市民的美育培训依然不足,更多人对美的感受力还未被激发。
建议财政保障市民接受美育培训,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市区级美术馆、博物馆、剧场、音乐厅、图书馆,以及艺术院校面向市民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财政拨款确保面向市民的艺术欣赏课程的开支,建立两套监管体系,评估开支是否合理、美育课程是否有效;财政确保相关课程进行网络传播,拓展受益面。
淘汰落后产业需建立退出机制
上海不少传统工业制造业园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必须清理落后产能产业,为新产业腾出空间。但实现这个过程要做好承受阵痛期的准备,其中一大难点就是缺乏针对落后产业的退出机制和手段。
清理落后产业成本很高,而引入新的业态也需要时间投入培育,这是一个阵痛的过程。目前,一些落后产业企业不愿意搬走,占用了公共资源造成浪费,光靠园区回购回租等市场手段,成本巨大难以承受。因此,建议出台针对落后产业产能企业的退出机制,建立认定标准,哪些企业属于落后产业,同时应当增加这些企业的土地持有成本,采取强有力的手段,让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自行让位”。
成立城市雕塑与公共环艺委员会
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下,提升上海城市雕塑与公共环艺水平和管理应受到重视。通过城市雕塑、公共环艺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品位、创建城市环境无疑是当前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城市雕塑和公共环艺需要统筹发展,长远规划。建议成立上海城市雕塑与公共环艺委员会。由政府担当主导,同时也需要形成一种政府、专家、艺术家、公众共同参与的公众型机制,并具有规划协调、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组织制度保障。同时,制定具有公众参与的作品评审机制,通过对已有城市雕塑环艺作品进行盘点和数据库制作,从而更好地开展城市雕塑与公共环艺发展规划。
努力打造上海国际会展之都核心区
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151个国家和地区的3617家企业参展,现场意向成交金额达578.3亿美元。展会结出的丰硕成果让全世界瞩目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青浦区作为国家会展中心的所在地,为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议上海市集中力量建设青浦会展核心区,以点突破,提高核心区的显示度和集聚度。向青浦导入一批具有全球服务能力以及影响力的国际协会机构、会展贸易类企业、会议论坛类交流平台,打造成全球会展资源集聚地。青浦不但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优势,还有符合导向的产业基础,最适合作为会展产业发展措施和政策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还需布局可承办国际会议、节庆、赛事等功能,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研究可落地的实施方案,用好青浦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会商旅文体联动。
本报记者 邵宁 范洁 李一能 方翔 江跃中 潘高峰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