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喜提“中国科幻元年”,在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里,在大V、小V的倾情推送里,在朋友圈刷屏的观影报告里。仿佛没看过《流浪地球》,这个春节长假便多少有些荒废。
贺岁档的票房,由一部原著、编剧、导演和演员班底悉数国产的原创科幻电影夺冠,着实令人惊喜。当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再没有一边倒的好评。大凡科幻电影大热,总有不少善意的“较真”“质疑”与“纠错”,总能涌现“蹭热点”的科普好文。放飞想象力的科幻作品,尽管在主观上并未天然肩负科普的重大使命,但其科学设定中涉及的各种知识原理,遵循了也好,违背了也罢,经过科学界和科普界的梳理与讲解,客观上确实起到了科普的作用。
比如,太阳膨胀成为红巨星,将会发生在多久后的未来,时间单位是百千万还是亿年?地球真的可以停止自转吗,流浪真的需要停止自转吗?木星的大红斑真的能被点燃吗?当地球去流浪了,它的卫星月亮该怎么办?比邻星真的是理想的新家园吗?如果一部虚构的科幻作品,能激发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心,让我们多一些仰望星空、遥想宇宙的时刻,那便是极好的。
所谓“元年”,大抵会出现于两种语境中,一是预测,一是回望。说今年是“某某元年”的,基本都是预测,人总是只知眼前而不知未来的,哪怕充满期待,谁也不能为尚未发生的事打包票。我们现在称2017年为“人工智能元年”,确切地说是应用元年,蓦然回首,61年前也曾有过一个“人工智能元年”,彼时,AI的概念初诞生。
我们热切地预测今年将成为“中国科幻元年”。已知的是,受众需求已逐渐成熟;已知的是,有多部科幻题材的影视剧将在2019年上线;已知的还有,《流浪地球》的小说原著,是刘慈欣19年前发表的旧作。其他呢?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元年元作”的名字。流浪,可以是诗意的中性词。让我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向着希望多流浪一会儿,抵达时,再回首,那时我们再来讨论“中国科幻元年”的事儿,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