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公报》显示,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8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实际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分配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由2017年的2.25缩小到2.24。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每人每月970元提高到1070元,增长10.3%。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300元提高到24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0元提高到21元。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2018年,上海金融业深化改革创新,金融法院获批成立,原油期货成功上市,中国人寿上海总部、建信金融科技等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在2018年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仅位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之后。
《公报》显示,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45.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中心辐射效应继续显现。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8938.2亿元,增长19.3%;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6.41万亿元,增长7.3%,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扎实推进,航运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全年集装箱吞吐量4201.02万国际标准箱,增长4.4%,规模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
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8年,上海科创心中建设全面推进。《公报》显示,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0%左右。年内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53家;全市科技小巨人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798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305家。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56项,比上年增长33.1%。全年专利申请量15.02万件,比上年增长14.0%。至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11.50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4.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5件,增长14.5%。
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18年,上海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0项、评估评审40项,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获得电力、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登记财产等领域的办事和审批环节减少30.5%、时间缩短52.8%,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78位提升到46位。
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快构建
2018年,上海制定实施“扩大开放100条”,金融、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率先取得新突破,新设外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实到外资金额均实现增长。《公报》显示,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8家;投资性公司15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82个,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670家。制定实施外贸“稳预期、稳企业、稳订单”20条措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5.5%。组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全年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达到168.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达到119亿美元。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