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强了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工作,并通过外交斡旋、司法合作、友好协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包括圆明园兽首等在内的30余批次4000余件(套)流失文物的回归。此次美方归还的300余件(套)文物艺术品,更被国际社会视为中美两国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 “中国文物回家”活动。
《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报道称:“我们可以把此次文物返还的成功归功于中美谅解备忘录的签署。”美中两国2009年1月签署了《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每5年一签,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顺延一次,意在遏制中国文物被非法贩运或走私到美国。
根据备忘录的规定,从旧石器时代到唐朝时期的中国文物,以及拥有250年以上历史的中国古代雕刻作品和壁画,在没有得到中国政府许可或其他官方文件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通过进口贸易方式进入美国。美国国土安全部和财政部还特别公布了一份详尽的受限中国文物清单。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文物进口国之一,但入境美国的文物鱼龙混杂,其中不少是其他国家失窃或流失的古代珍贵艺术品。《华盛顿邮报》称,近年来美国花大力气展开了“文物归国”活动,仅2014年11月就一次性归还泰国700件失窃文物。
专家指出,要将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追回,必须学习韩国、埃及等国的丰富经验,建立一套完备的追讨体系,通过专门机构对流失文物情况进行调查,并持续追踪本国所有流失文物的踪迹,同时争取相关国际法律法规及双边或多国协议的保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等等。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追讨时有理有据。 本报记者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