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林语堂传记,希冀通过追溯林语堂一生的心路历程,来探索现代中国寻求重生的坎坷经历。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1911年至1915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功底,被称为“本土留学”;1927年至1936年在上海开展文化活动,从事文学创作,为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是林语堂成名成功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文化活动都是双语跨界的,代表了彼时上海潮流。凭借从林语堂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几可还原上海摩登的一面。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之一是《中国评论周报》,特别是其专栏“小评论”,他娴熟运用中英双语,自如流畅地表达了许多的观点、想法,从中可以窥看出林语堂思想脉络发展的源头。他的很多文章首先用英文发表在“小评论”上,然后自己译成中文,发表在《论语》等报刊,后来进一步系统化,成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重要著作的内容。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汉学讲座教授钱锁桥近日来到上海,以“林语堂与摩登上海”为主题,从“交友”角度做客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对谈,深入剖析并揭示林氏之于文学、文化实践的双语性和跨界性,重温当年海派一景。
钱锁桥介绍林语堂当年在上海的交友圈分为三个圈子,上海本地的文人圈子,不讲英语;上海的留学英美讲英文的圈子;居住在上海的洋人圈子。
林语堂在上海有很多的左翼文人朋友,鲁迅是其中一位。两人虽然有不一样的思想文化主张,但正是这种差异性吸引了彼此。此外,林语堂与郁达夫、陶亢德、冰心、老舍等作家都有过从。
但林语堂的核心交友圈主要围绕《中国评论周报》《西风》《天下》这三本杂志的成员,他与吴经熊、温源宁、潘光旦等人往来密切。这些人大都和他有着相似的欧美留学经历和思想理念。
林语堂与上海的洋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赛珍珠和华尔希夫妇。钱锁桥在其著作《林语堂传》中指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是当时的一段美谈,也是他这本书十分重要的线索脉络。
许纪霖认为,鲁迅、胡适、林语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知识分子,钱锁桥的新著补充了大量的海外资料,十分宝贵。他认为,林语堂是一个“海式自由派”,他的特点是独立、自由、宽容。其独立体现在对事物持批评的态度,看到不满的地方就会站起来说话。林语堂在上海有三个交友圈,绝不拉帮结派则是他为人宽容的表现。在林语堂的身上,有一种贵族兼平民的气质。他有贵族的一面,和邵洵美等人关系都很好,但又不喜欢西装领带,喜欢长袍马褂的自由打扮,喜欢吃街角的小酒馆。虽然出没十里洋场摩登上海,却有着平民的一面,这也是林语堂最可爱的地方,他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懂得世俗,却不庸俗。
周武表示,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对中国的评论曾经一度走向负面化,林语堂在这种情形下,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并且得到了相当的尊重和认可,非常了不起。但因为他颇长时间旅居国外,国内研究资料不够完整,不足以深度研究林语堂,钱锁桥的这本书广泛涉及海外资料,为林语堂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西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林语堂独特的思想,反而又促使他更努力地去了解中国文化,记录中国的文化事件。这才成就了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