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与他在一起的往事历历在我脑海里浮现,他培养了我对艺术的认知,并影响了我的艺术收藏。
我认识吴老及收藏他的作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艺术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和吴老开始交往则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我把之前收藏的两件他的作品当面呈给他看,他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交。这以后很多年里,我经常去北京他的家,我们聊艺术、谈人生。他是位会流露天真本性的艺术家,我们说到动情处,他两眼发光、手舞足蹈,坐在沙发上把脚可以举过头顶。吴老让我提高了对艺术的认识,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有价值以及艺术家创作艺术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在一次次的登门求教中,我也逐渐明了和得到了解惑,他是我真正的艺术启蒙老师。
我们在一起时,吴老说的最多的词就是“创新”和“情感”,“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他说这是时代的要求,我想这可能也是他一生的艺术信仰。我从上世纪90年代收藏吴老作品,受到过抵制和诋毁,但我没有放弃,后来和吴老当面交流后,就更增强了我的收藏信心。吴老作为上世纪50年代初的海归艺术家,回国后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吴老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始终坚持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艺术创新主张,用西方人总结的点、线、面现代造型形式,开辟了一条打破传统程式化的彩墨表现新道路,这在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艺术“情感”,吴老认为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必须具备的赤子般的真诚情怀,来不得半点虚假。人有情感才有生命力,作品有情感才有艺术生命力。当一个画家一辈子以“传承”前人的笔墨面貌沾沾自喜,或这一笔、那一划都有传统出处时,他的作品已经和“情感”没有丝毫联系;当一个画家成百上千地复制同一题材作品时,他所谓的“情感”也必定是虚伪的。今天大多数的传统艺术“传承”者,仅仅是传统的模仿者而已,这样的作品既无真情实感,也无创新精神。也因此,“情感”必然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真正有情感的艺术家才会领会创新的意义,艺术家的痛苦和欢乐才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艺术才能称之为艺术。
那几年,可以说是吴老为我这个过去的艺术“盲听”者,打开了艺术认知的大门,使我能在正确道路上获得知识并形成对艺术的独立见解。我在吴老那里知道了他的老师吴大羽的艺术观点和人生经历,也从他口中了解了张功慤、赵无极等他的同辈艺术家的艺术,之后我与张功慤交往中,除了“创新”“情感”,很快就认同和理解了他的艺术观。虽然他的创作环境长年封闭,但这让他的作品彻底放弃了功利性目的,有着更加大自在的境界,艺术语言更纯粹、更本质,并让我懂得了优秀的现代艺术就是这样“不为固有思想所困、不为他人喜好所困、不为眼前物象所困、不为理论技术所困”“少一点套路招式,多一点真诚表露;少一点刻意求工,多一点自然而然”。针对他们这个特殊的海内外现代艺术师生群体,后来我提出了“吴大羽学术体系”的观点,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
在吴老、张(功慤)老的教诲、启迪下,我拓展了艺术视野,尤其是对世界现代艺术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直到现在,我经常见到西方的表现主义、各种抽象艺术乃至街头涂鸦等,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深深感动我。如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艺术行为、德·库宁的纵横张扬、罗斯科的悲情冥想等,这些个体的精神表达、内心自由表现、人性态度展示以及对生命的诠释,都是我们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情感相通则艺术无国界。
对于收藏者来说,收藏价值的体现就在于艺术创新价值的体现,吴冠中先生理顺了我对艺术思考的头绪。在吴老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没有停止多看多学的脚步,如今我已把收藏目光投向世界现当代艺术史,不断提高艺术欣赏的眼界,对现代艺术的“创新”、“情感”等有了更加深度和广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