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速度很惊人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速度惊人。《巴黎圣母院》日前开票,两天两轮的票房当天售罄,卖了1700万元,是5年前《剧院魅影》开票销量的三倍。而去年《摇滚莫扎特》开票当天的票房是《剧院魅影》的两倍。从观众数量上看,今年第一季度文化广场的会员增长就达到3万人,已达到19万。
不久前,也是文化广场举行的两场源于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演唱会。单单这场演唱会的衍生品——环保袋就卖了40万元,粉丝甚至愿意花2000元的高价与台上明星歌手见上一面。这些让费元洪有些怅然,本该引以为傲的19万粉丝,与这种社会流行热点比起来,似乎又不算什么了。
不过,既然大家都喜欢明星,那么也可以打造明星版音乐剧,香港就一直在尝试。曾两度获得香港舞台剧最佳女主角的姚润敏,如今担任香港演戏家族行政总监,她回顾2000年之前的香港音乐剧的发展,其中也有不少流行歌手的贡献,比如说经常为TVB唱主题曲的罗文,就非常喜欢上台演出,也当过几部戏的男主角,还曾参演音乐剧《柳毅传书》。还有《雪狼湖》,那是张学友演的第一部音乐剧。幕后,还有《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金牌作曲人钟志荣操刀。有了真爱音乐剧的明星助力,又何愁流量?
不必迷信百老汇
面对激增的音乐剧观众需求,中国的原创力量正在蓄力。而音乐风格又是那么多元,从美国纽约百老汇到英国伦敦西区,再到法国……中国故事又应该怎么唱?
18年前,上海第一次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为中国观众打开了海外音乐剧的大门。当时,《悲惨世界》节目册上的广告语写得比较模糊,把这出诞生于英国伦敦西区,也曾在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过的音乐剧,笼统称呼为“百老汇之王”。在论坛上,有人提出,“大家都知道百老汇,但是100个人当中95个人根本说不清楚什么是百老汇,这只是一个文化标签。”如今,中国观众越来越熟悉音乐剧,也懂得了百老汇,也知道了《悲惨世界》其实诞生于英国伦敦西区。可是,到了宣传同样出自伦敦西区的《剧院魅影》的时候,广告语还是“百老汇传奇之作”。
如今,随着观赏水平的与世界接轨,对中国观众而言,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看标签了。但是喜剧和悲剧的“待遇”还是明显有不同,中国观众更偏好悲剧。费元洪说,“我们做的喜剧比如说《金牌制作人》《怪物史瑞克》……剧目欢快的票房都不好。但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悲剧最后票房成绩都很好。”
在费元洪看来,能打动中国观众的,严格地说应该算“悲剧气质的陶冶型”音乐剧,“悲剧比较能展现生命的厚重,音乐剧观众更愿意在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的同时,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比如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尾声时,在展现莫扎特死后,把他的雕像放在舞台中央的视觉焦点,伴以其流芳百世的曲目,令人感受到他在音乐中永生。《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死后,伴以唱诗班般隽永的吟唱,抚慰了观众的心。《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角双双殉情,直接导致两大家族最后和解,一起唱起了一曲鼓舞人心的歌,谢幕时又唱了一首《世界之王》……中国的观众,还是向往浪漫,向往想象力,向往永恒的意义的。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