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到了癌症患者在获得临床痊愈后为什么需要终身治疗的第一个理由(我深思后觉得将终身治疗改为维持治疗更为妥帖。维持治疗所需的时间以医学界产生能够真正根治癌症的新方法为界。没攻克,则维持终身),因为体内还残存着肿瘤细胞(我称其为“内源性癌毒”)。今天接着讨论第二个理由:没有脱离生病前的致病源。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却被医患所忽视的问题。
患者在获得临床治愈后,依然没有脱离原来致癌的生存环境及食药品种(我把这些存在于既病患者体外的致癌因素称为“外源性癌毒”)。
人在原有的环境或食药品中得了癌症,那就证明在这样的环境或物质中存在着致癌物质。但被治愈后却仍在原来的环境和方式中生活,这就好比有人因多食油腻甜物而得了糖尿病,或因家里存在过敏原而得了哮喘,在治愈后却依然维持着病前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样的疾病怎么可能真正看得好?按照医学的要求,临床治愈后的癌症患者应该脱离病前的致病源。对此问题,读者自然会说,作为个人,绝大多数是没有能力解决诸如空气、水、食品或迁居等安全问题的。我认同这一观点,但这毕竟是医学之外的社会问题了。
第三个理由是,在被公认为安全的环境和食药品中,由于致癌物质之间的含量叠加所形成的致癌风险。我称之为“一点点现象”。这一问题更是被包括医学在内的其他相关学界所严重忽视。我认为这一因素的危害已经严重超过了那些已被公认而被人们有所防范的单一致癌物质。
以前我一直只认为我国因为环境污染而成了癌症高发国家,后来了解到,现在全球癌症最高发的国家不是工业和经济不发达的非洲,而是被公认为环境和食品都安全的人类最宜居的一些欧美国家。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发达国家中癌症的死亡率虽在不断下降,但总体发病率却仍不见同步下降?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我终于认识到了原因可能正在于“一点点现象”。
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天中,都要接触到许多外在物质,而在工业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国家中,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和化学这两大内容。研究发现,物理因素也存在对人体的致癌性,主要以电离辐射为主。但化学方面则内容众多,它是人体得癌的主要来源。比如在不良空气、厨房油烟气、室内装修材料、霉变、油炸和腌熏食品、蔬果和食品中过量的防腐剂、添加剂,生活用品中的清洁剂、化妆品、杀虫剂、某些重金属等许多物质中都含有已经确认或高度可疑的致癌毒性。
大家都知道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已经确定或高度可疑的致癌物质,那为什么仍在接触使用呢?一方面因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难以离开它们;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单一物质的致癌含量都有严格的限定,而被限定的数量是科学界认为安全的。
科学界有一个共识是,离开有毒产品的剂量而谈危害是不科学的(意即微量是安全的,我姑称其为“微量安全论”)。我认为这一说法如果仅就单一产品静态时的致癌含量而言,可以说是合理的。但在人们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中是难以将此含量稳定固化的。虽然机体对致癌物质具有一定的耐受度,但它是有限度的。在人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致癌的某一物质通常很少只是一次性而大多是持续性的,所以人所摄入的致癌物质含量是动态中的持续累积。这种累积过程中的致癌物含量即使再小,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为害。
“微量安全论”的另一错误在于,违背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只接触到一种致癌物质的常理,忽视了由此而产生的致癌物质之间的含量叠加之害。任何一点点的致癌物质含量在各自独立的产品中都是合理而安全的,但当与其他产品中各自一点点的相合叠加时,就会造成原来全都安全的任何一点点变成了都不安全的事实。比如,一个人一天中接触了不良空气,食入了有毒成分的一些食品,吸入了厨房的油烟气和家装材料中的甲醛,又用了一些化妆品,再接触了不法制造商产品中的一些毒素,就这样一点点变成了多点点。这些都是致癌物质含量相合后一加一的关系。还有一种是致癌物质的含量在彼此相合后表现在数量上的是倍增的关系,如熏腊食品与酒一起摄入时。
可见,离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但是只讲单一物质的毒性而不讲量的累积之害,以及致癌物质之间的叠加之害则显然更不科学。由此可知,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标准指的都是单一物质而非综合的,因而安全都只是相对的。如果真的都安全,何来这么多的癌症患者?
在依然存在着致癌物质的环境中,健康人尚且存在着得病的重大威胁,更何况一位已经得过此病且体内还残存着肿瘤细胞的患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