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制偶技术5.0 塑造生命
曾经,木偶剧、人偶剧曾被看作是“哄小孩”的小儿科。可是,当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中的战象嘎羧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所有的观众都震惊了。今年5月15日,《最后一头战象》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和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将在美琪大戏院开启新一轮的演出。此前给观众带来震撼感官体验的象偶,又迎来了5.0版的新升级。上海木偶剧团海派制偶技艺不仅完成了一次从0到1的创新性突破,更是从1.0到5.0的不断提升。
首演告捷并非象偶的研发终点。此前,舞台上最高的一头大象高达3.2米,这次演出中,3.8米高的全新象偶将亮相。85后的制偶师冯呈祥在其头部和四肢关节处增加了机关,转动更加灵活,让象偶拥有行进中的呼吸感和生命力,也为木偶操纵者们提供了更多情感传达的空间。让人惊喜的是,新版战象还拥有“喷水特技”,舞台前部的雨幕与喷水嬉戏的大象相映成趣。
上海木偶剧团历来以杖头木偶的表演为主,这次战象的操偶方式改为了裸操方式,与传统杖头木偶操纵方式大相径庭。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介绍,“战象”从设计研发到最终站上舞台前后历时一年半,完全颠覆了传统木偶的制作技艺,延续了海派木偶发展求新的精髓理念,是上海木偶剧团一次大胆突破的实验。有了科技的助力,剧中的战象噶羧对波农丁的依恋、小象失去母亲的悲痛、战象踏上战场的凛然,均通过木偶演员人偶合一般的精湛表演,将情感传达得丝丝入扣,无怪乎会获得业内专家们“以偶传情,以情传偶,情情相依,感动人心”的高度评价。
四面冰屏150平方米
追梦探索
中国艺术节今年首次落户上海,又恰逢话剧在上海诞生第112个年头。《追梦云天》这部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作品,以飞机设计工程师唐瑛的视角,展现了飞机制造以及中国民航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们研发飞机的艰苦和内心成长,展现了中国飞机制造的兴衰变迁和中国民航制造业的巨大变革。
这出戏醒目的特点便是舞台美术、视觉形象——舞台上150平方米高低错落的四面冰屏,构成了一个既现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戏剧空间,舞台上的巨幅LED冰屏半悬在空中,与舞台平面呈斜面倾角,结合剧中情节,实时展现出主人公在研制试验过程中的探讨和争论。尽管这无疑为舞美呈现增加了技术难度,但就像剧中的追梦人始终坚持技术攻关一样,剧组舞美技术部门克服种种难题,在保证演出安全的情况下,力求将完美的舞台效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某种意义上,《追梦云天》是对手工时代的舞台美术和电脑电子时代的多维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但它使用的恰恰是我们民族传统写意审美的概念。最终,《追梦云天》的舞台无限延伸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它并不依靠情节的变化来推进事件和人物,而是靠观念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推动着人物关系的变化,进而推动事件本身的变化。
剧中所描述的不论是关系到整机结构强度的2.5g全机静力试验,还是属于I类高风险试飞科目的失速试飞,都是为了表现试验的失败、士气的受挫,重大的打击和极大的风险……而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追梦云天》不只是一部作品,更是对话剧艺术的当代舞台表现进行了一次时代性的舞台新实验,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正暗合大飞机制造的追梦历程。
本报记者 赵玥 吴翔